目前分類:佛法基礎 (8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釋

第一品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96.htm

宅梵胡維銓演述

嘉興 范古農 居士校正

賢首院弘一法師鑒定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戒體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淨界法師

 

    當然這個戒體,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這一次我們淨律寺傳了一次在家的五戒、菩薩戒,我發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這次淨律寺傳戒,有四百個在家居士參加,將近四百個。

    四百個當中,差不多將近三分之一,一百多個是重受的。

    但是諸位不要以為重受,這個人不可思議,好像要求增上戒,不是這個意思。

    在家居士的重受,如果你去了解,他們叫作【補戒】,修補的補。

    就是說,他的戒體羸弱了,他的戒體甚至受到傷害、破壞。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大方方修福報

 

 

大大方方修福報

 

  福慧雙修是修學佛法者所必備、也是成就涅槃的資糧。修慧是深入經藏,依教奉行;修福似乎是為自己求福報,有自私的“嫌疑”。如果我們是一粒種子,佛法如陽光,生活如大地,慧如耕耘,福就是養分,離開養分的種子是不會茁壯的。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化上人~脾氣是障道的因緣

不但在外邊沒有脾氣,就是在內邊也要沒有脾氣。

 

一九八三年七月廿五日開示

    所謂「煩惱即菩提。」有人問:「不種煩惱,是不是沒有菩提?」不是的,煩惱的本身就是菩提。怎樣是菩提?就是不生煩惱,所以煩惱即菩提。若是只生煩惱,煩惱的本身仍舊是煩惱,菩提仍舊是菩提,大家不要會錯意。

    對任何人不可以發脾氣,不但在外邊沒有脾氣,就是在內邊也要沒有脾氣,到了這種境界,才算是真正沒有脾氣的人,敢怒不敢言,那也是發脾氣。偶爾發點小脾氣,無傷大雅,還可以的,但你如果假借名堂,故意發脾氣,那就不對了。如果自己真正沒有煩惱了,沒有無明了,沒有妄想了,沒有欲念了,到這種境界,雖然有點小脾氣,情有可原,但最好當然是沒有脾氣,與人和睦相處,一團和氣,令人有親切感。

    修道人要用德行來感化人,不要用勢力來壓迫人,對任何人要講道理,令人心服口服,真正佩服你有才幹、有道德、有學問、有慈悲,否則落在名利上,那就離佛道十萬八千里了,這一點要特別謹慎。

    出家修道修什麼道?就是修忍辱的道。誰若發脾氣,那就與道相違背,永遠不會與道相感應。發脾氣是一件醜事,是障道的因緣,希望大家謹慎,千萬不要犯這種毛病。出家修道,沒有把根本的問題抓住,就如同用沙蒸飯,蒸多久的時間,也不會成飯。若是沒有無明火,欲念就會停止,為什麼?你有欲念,就因為有火氣,覺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多「不行」的問題跟著來了。所以修道人要把煩惱斷了,才能沒有一切的麻煩。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從今以後縱遇命難,再也不造這些惡業!」這個決心是返回對治力

分類:淨界法師開示

這樣懺悔三次,保證因緣馬上變!

淨界法師教懺悔:我跟你保證,因緣馬上變化。
     

    成就一個安全穩定的功德,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重要。

    我們看修行有二種人:一種是初學者,一種是老參。初學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穩,初學者就是他沒有功德,他趕快看到什麼功德都搶著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廚房工作也很用功,因為初學者他沒有功德,所以要的就是功德。但是老參的修行就不是這個意思了,諸位要知道,老修行,當然我們也要去追求功德,但是你要一個重點,要把你已經造作的功德保存下來,這很重要。

    我們可以這樣講:你是一個初學者,你有資格發脾氣。(呵──)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功德,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你根本沒有樹,怎麼燒也無所謂。但是你是老參,你沒有資格發脾氣了,因為你這個樹太多,你連一點香煙都不能存在,這個太危險,因為你輸不起了。所以你的功德愈大的時候,你要愈謹慎,絕對不能夠晚節不保。諸位要知道,你功德愈大,你發一次脾氣的損失,那就不得了。你說他一個初學者,反正他也沒功德,他耍耍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哈──),是不是?他根本就沒有功德林嘛。所以佛陀講忍辱,這個對老參是特別重要,你要求一個安穩的功德。就是說,我們回憶剛出家的時候,花了很多的心在這樣貧脊的土地,現在好不容易蓋上一片森林了,你要好好地保存它。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能保證說,

臨命終的時候不會有人來刺激你?

 

分類:淨界法師開示

    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賺了很多錢啊;晚年的時候也學佛,就買一個很大的花園成立一個念佛堂,給大家一起來念佛共修,他自己也念佛,對淨土法門的信心、願力的善根也覺得很強啊。

    後來他臨命終的時候,因為他護持大家念佛,所以很多的佛友就幫他助念,他本身有栽培念佛的善根,又有外在的開示跟引導,很快的,他信願行的善根就表現出來了,臉色紅潤,身心安詳。

    突然間,在這助念過程當中,他的小太太,他特別喜歡的小太太,這時候衝進來,又哭又鬧說: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啊!林居士一聽到他小太太的哭聲,就觸動他心中的妄想,結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壞了;他本來紅潤安詳的臉色,就轉成黑色的,後來就墮落變成一只小狗。

    這個故事我們不再詳談後來,變成一只小狗,托夢給他的家人,就把這隻狗找回來,送到寺廟去放生。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分類:道證法師

 佛陀對待弟子的態度,就如同老師對待學生一般,但是佛陀教導弟子的東西,並不是數學或歷史等這些課程,而是做人處世的方法。由此觀之,我們將佛陀稱為「做人的老師」可能是最適當的。

 我們這一位做人的老師—佛陀,為了要考驗弟子們理解佛理的程度,經常拿一些問題來教導弟子,有時候更提出一些應用的題目,看弟子能體會多少,本題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佛陀問弟子:「未曾受過佛理教化的人,會遭遇到快樂或痛苦的感受,也會遇到非苦非樂的感受;受過佛理薰陶的人,也同樣會遇到這些感受,如此說來,聽過佛理與未聽過佛理的人,他們的差別何在呢?」

弟子們就向佛陀回答說:「大德!我們所學習的皆是以佛陀為主,但願佛陀能夠做我們的眼目,給予我們正確的啟示。」佛陀就告訴弟子們說:「未曾受過佛理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感受,就萬分的悲痛,越來越迷惑,愈來愈恐怖,就好像中了一支箭之後,又中了第二支箭,感覺越來越痛苦。但是,受過佛理薰習的人,若是遇到痛苦的事情,絕對不會只是悲痛,不會自己亂了手腳,所以我說:「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對於遇到快樂的事情,佛陀也說了同樣的話,譬如:看到很美麗的花,受過佛陀教化的人,也和一般人一樣,引起快樂的感受,但是決不會因為快樂而迷失了自己,倘若在快樂中迷失了自己,則第二支箭就會帶來痛苦,所以佛陀說:「不受第二支箭的苦」,這就是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區別。

我們在痛苦中的人,都應該好好的來想一想佛陀的這一番教化,好好來學習佛陀處理痛苦的智慧。譬如我們生病躺在床上,如果每日都是在埋怨:怨恨自己為何會如此不幸得了這種病?耽心喉嚨如此痛苦,不知要如何吃飯?埋怨自己的負擔為何如此的沈重?回想自己一生都沒做過什麼惡事,為何讓我如此難過?想到家中小孩無人照顧,不知該怎麼辦?想想自己的病不知能否康復……一直憂慮到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睡不著覺,連做夢也是面帶愁容。我們想想看,倘若如此,對自己有何好處呢?

 我們生了病,肉體上的痛苦,就好像中了第一支箭,倘若我們再自尋煩惱,操心這個、埋怨那個,如此則第二支箭、第三支箭,乃至第四、第五支箭,就不斷的射過來,就會使我們更加的痛苦,使我們的身心更加的混亂,使我們失去了光明與智慧,無法解決任何的問題。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iCbDSGs9VQ

第五、「國家治還亂」,國家的強盛是強調這個團體,而忽略了個人,每一個人的生存權利。國家強盛並不代表這個國家的百姓都幸福,很多強盛的國家,老百姓很苦,有很多流落在外面。所已靠國家的富強與保障還是靠不住..

        第六、「器界成復毀」,以現在的名詞講法就是叫做社會,所有的科學進步等,樓建得再高,總是在地面上。佛經講:這個世界成、住、壞,世界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地球的生成之時,就有萬物生存,過一段時間,地球會壞。

        我們的一切文明都是建築在這個上面,一旦地球壞了以後,我們的文明在何處?以佛經說,地球壞了,我並不是就不存在,你的生命還會繼續的,可是你轉生他方去。《地藏經》言:「此界壞時,轉生他方。他方壞時,再轉別的地方。」等於這個世界成了,你的業報沒完,還到這個世界來受。

        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成的階段只有四分之ㄧ,所以,它的年齡是有限的,這個世界會壞的,科學再進步、再文明也無法解決此問題,只是局部地使我們的生活改善...可是我們眾生造的業很多,好像科學的發明,趕不上我們的業報...待續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禪觀的核心」:

     轉念

(The Central Point of Mahayana Meditation: Transference of the Mindfulness)

心宏法師開示 (11/June/2009)

 

【一、禪修具體功能,轉念頭】(Practical function of medit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r own mind)

○「心(citta)、意(manas)、識(vijna)」三個詞,在某些經論裡,「心、意、識」這三個是相同的;某些經論是講「意識」、某些經論是講「心識」;還有區分為:「識」裡面又分第五識、第六識、第七識、或第八識(即阿賴耶識)。所以,不同的經論,講的深淺不同,但是你想知道:禪修的具體的功能、或效果;或是具體的方法是什麼?答案是:「轉換念頭」。這是真正禪修,所要訓練的重點與核心。

○首先,先講外面的外境(external objects);其次,講內心(internal thoughts)。請注意聽:第一個、你要先練習,在靜中的時候、能夠轉你的念頭。第二個、在動當中,要能夠轉你的念頭。第三個、在動與靜的中間,你也要能轉念頭。第四個、是要在非動與非靜的時候,都能夠轉念頭。第五個、是最為困難的,在一切時還有一切處的時候,你都能夠轉念頭。這裡的一切時,當然就包含有一位同學,剛才講的夢境。第六個、是在夢中,因為夢,它是單獨一個。在夢境裡要能轉念頭。第七個、你在生死交關的時候,你就可以轉你的念頭。這是我要講的,那你說:「師父,你這些要點是根據那些資料,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我讀很多很多經論,我自己所歸納的。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藏傳佛法概要

     

    在佛教傳入之前,西藏盛行苯教。一直到最近,西藏仍有苯教研究中心。苯教最早還不是一個有力的宗教,後來深受佛教思想和法門的影響。公元第八世紀左右,棄宗弄贊王將佛教引進西藏。此後,佛教穩定的廣傳開來。其間,許多印度學者來到西藏,翻譯經典、密續法本和論疏。

    公元第十世紀朗達磨王在位期間,大肆毀佛,但不久佛教即告復興,在藏西和藏東宏傳;印度和西藏學者又忙著翻譯佛經。隨著西藏佛教學者增多,入藏的印度學者逐漸減少。

    因此,在西藏佛教的後期,就脫離印度佛教後期宗派而獨立發展,雖然它仍保留佛法的基礎。就其核心思想而言,西藏佛教從未在西藏喇嘛手中遭受更改或增加。他們的論疏都有明顯標記,為了權威起見,他們都會引用佛陀的主要教法或印度學者的著作。因此,如果認為西藏佛教有別於原始的印度佛教,或把西藏佛教稱為喇嘛教,這是不正確的。

四聖諦

    佛陀說:「這是苦諦;這是集諦;這是滅諦;這是道諦。」他也說:「瞭解苦的性質;斷除苦的原因;證得苦的息滅;修持真實的道。」「瞭解苦,雖然沒有什麼好瞭解的。斷除苦的原因,雖然沒有什麼好斷除的。真誠追求苦的息滅,雖然沒有什麼好息滅的。修持滅苦的方法,雖然沒有什麼好修持的。」這是四聖諦的因上見、道上見、果上見。

    公元第三世紀,印度哲學家龍樹宣揚中道哲學,後來成為大乘佛教各宗派的中心思想。根據中道教法,「苦諦」:苦來自生死輪迴,輪迴則是無明所引生的業報;「集諦」:業和無明是苦的真實原因;「滅諦」:業和無明的完全消失;「道諦」:證得滅諦的道。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念佛法要 (1) 淨界法師 宣講 http://tw.myblog.yahoo.com/lifetv-tc/article?mid=7976

 

念佛法要 (2) 淨界法師 宣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9kwOo2ouHk

淨界法師於1987年出家受具足戒,為淨律學佛院第一屆畢業生。受教於達理老法師、性­梵老法師、懺公老法師等已故尊宿,及道海­律師、果清律師、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識座下 ­。以­親受老和尚教導,故於解門、行門、事務門及性格陶冶等方面,受益良多,並於199­1年­起擔任淨律學佛院教務主任迄今。


法師修學以天台為宗,旁及唯識、中觀,並匯歸淨土法門。教義之研究以中國傳統佛教為主­,其中最服膺愣嚴、法華、彌陀等經論,及­蕅益大師之思想。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師的出現

取決於宿世的因緣與深厚的法緣

蔣貢康楚仁波切 開示

   

    今天我們來此聽聞佛法,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那就是我們來此聞法乃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這是最基本的菩提發心。

    學習佛法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老師。沒有老師從旁協助指導,我們很難適當地學到正法。佛陀的法教雖然本質精義都相同,都是為了引導眾生開悟,但也細分為不同的層次。有些是針對初學者,談的是相對理論的教法;有些絕對實相的教法,則是適合較高根器者。因此,在善巧方便上,便依不同根器眾生施以不同教法,而為了確切瞭解這些教法,老師的指導便變得非常重要。

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鬘》中提到,成佛的基礎在於我們本具的佛性,而其所賴的則是珍貴的人身,因此精神導師就成為必要的條件之一。他能指導我們不同的成佛方法,經過菩薩境界的五道十地而終究開悟,證得法身,實踐佛陀事業。

當我們談到老師時,有某種不同的關係第一種就是一般的老師,他因本身具有較多的知識,因此可以教導我們。第二種是屬於菩薩層次的老師,他不但可以教導我們佛法,還可以使我們趨入正道。第三種最為殊勝,是像佛一樣的老師,他不僅可以教導我們佛法,更可以引導我們自己解脫。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預約一個更美好的人生(下) (系列三之三完)

創古仁波切

預約一個更美好的人生

六度的修持

「大手印」的方法是什麼?就是直接觀看你的心。

時間:2010427日 晚上7:30
地點:香港尖沙咀街坊福利會
藏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阿尼雪樂、美瑾、惠誠

「精進」的方法

    接著我們來談「精進」,最主要需要知道的是: 「什麼讓我們不精進? 」即為「懶惰」。為什麼我們會懶惰?這裡有幾種懶惰: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預約一個更美好的人生(系列三之二)

創古仁波切

六度的修持

    關愛能夠增長善心,一切都是從「我如何去幫助這個人、照顧周圍的人?」這一念心開始的。

時間:2010427日 晚上7:30
地點:香港尖沙咀街坊福利會
藏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阿尼雪樂、美瑾、惠誠

    經由「自他交換」的觀修,雖然我們沒辦法一下子「愛別人比愛自己更多」,但關愛能夠增長善心。我們可能仍有著疑惑: 「好啊, 對我自己很好,不是說要幫助別人嗎?這個方法能否幫助別人呢?」

    這個方法的確能幫助別人,雖然你沒有辦法透過觀想,馬上把別人的痛苦拿來給自己,然後把自己的快樂給予他人;但是你還是能夠幫助到別人,怎麼說呢?因為你的心已經改變了,你的心已經具備善心和慈悲心,而且你的執著慢慢變小了。當你的心總是在別人身上,關心他人的時候,很自然地你的行為反應就是:「我如何去幫助這個人、照顧周圍的人?」,所以你會發覺,周圍的人也變得更快樂,他們也會改變。當別人快樂的時候,反過來自己也會快樂,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快樂、他人也快樂,大家都快樂。所以,這就是透過呼吸,然後來練習「苦樂取捨」的方法。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約一個更美好的人生(系列三之一)

創古仁波切

 

六度的修持

怎樣才能讓自己和親友,活得更安心快樂?
仁波切要用「六度波羅蜜」,幫您的生命開六扇窗,讓您的心深呼吸。

時間:2010427日 晚上7:30
地點:香港尖沙咀街坊福利會
藏譯中:堪布丹傑
整理:阿尼雪樂、初惠誠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甘露丸的真實作用 達真堪布

 

 現在很多修行人,尤其是修密法的,都執著這些加持品、甘露丸、甘露水。

 上師一發甘露丸、甘露水,大家都覺得殊勝:“這個上師太慈悲了,給我們發了這麼多甘露丸,給我們喝了這麼多甘露水。

 我每天都在給大家講經說法,在遍灑佛法的甘露,然而一點都不覺得珍貴稀有,都沒有感覺到上師的慈悲,只是覺得很正常、很應該。

 來求正法的人非常少,反倒是求金剛結的人特別多。都顛倒了!光靠一個金剛結,甘露丸,舍利子,能成就嗎?

 佛法才是真正的甘露,灑這樣的甘露才能息滅貪、嗔、癡等煩惱之火。

 若是信心不足,修行不到位的話,吃一大袋甘露丸也沒有用,喝一大桶甘露水也沒有用。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衛塞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AB%E5%A1%9E%E8%8A%82

歷史[編輯]

衛塞節訂立

    衛塞節,其實是把佛陀誕生、成道、涅槃,於同一日紀念。原來,據記載[來源請求]佛陀5月的一個月圓之日出生;35年後又在5月的某月圓之日,於菩提樹下悟道;後來他涅槃那天,巧的也是5月的月圓之日。三者雖非同一天,卻全都在5月份,且有月圓之最大共同特點。於是,後世的佛教徒,便訂下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月圓日,慶祝衛塞節。Vesak在印度古代梵文的意思,正就是「月圓」解也。[編輯]

成為國際節日[編輯]

1950

1950年,國際佛教團體世界佛教聯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W.F.B.)在斯里蘭卡的首屆會議中,通過了慶祝衛塞節的決定,並「……請求各國政府領袖,為其國內多數或少數的佛教徒的存在,作出行動將五月的月圓之日定作公眾假期,以紀念佛陀-祂在全世界上是被譽為人類的最大利益者之一。」當然,衛塞節(或內容相類似的節日)的傳統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多個世紀。[編輯]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OcWhmwZ54k

【補闕真言】 

南無 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 
Namo Ratna-trayaya 
佉囉佉囉 俱住俱住 摩囉摩囉 
Kala Kala Kuj Kuj Mala Mala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塔(中國佛塔欣賞)-下

  法門寺塔

  陝西法門寺歷史悠久,是隋唐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始建於東漢,初名阿育王寺。阿育王是古天竺的國王,篤信佛法,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八萬四千座塔,而扶風法門寺塔則是其中之一。因塔而修寺,寺和塔屢經興廢,多次重修,至公元625年始稱法門寺,塔也稱為法門寺塔。

 

  法門寺是我國境內珍藏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十九座寺廟之一,佛骨藏於塔下地官。唐代帝王崇尚佛祖,曾先後七次舉行迎送佛骨法會,將藏於塔下地宮的佛骨迎入宮中供瞻,然後送回地宮封供。據記載,法門寺塔原為四層木塔,下有地宮,除藏有佛骨之外,還有唐皇室施捨的大量金銀珠寶,法器,錦緞衣飾等供品。公元1569年關中大地震,法門寺塔被震塌,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神宗賜銀數萬兩建塔,歷時三十年建成。新建的塔為磚砌樓閣式,平面八角十三層,高60餘米。第一層塔身八面,南面塔門,上有「真身寶塔」四字的石匾。東為「浮圖耀日」,北為「美陽重鎮」,西為「舍利飛霞」。其餘四面為八卦:乾、艮、巽、坤等字樣,以記方位。塔身的第一層簷下,用磚刻製出垂爪柱、帳幔和斗拱、椽子等構件。從第二到第八層,簷下均刻出額枋、斗拱,以疊澀出簷。塔剎為銅覆缽、寶珠。塔的第二層至第十二層共有佛像龕88個。

 

 

  大雁塔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塔(中國佛塔欣賞)-上 
        塔是古代「佛塔」的簡稱,俗稱「寶塔」。佛塔起源於印度,用以供奉或收藏舍利、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等。平面以方形、八角形為多。層數一般為單數。用木、磚和石等材料建成。其類型有樓閣式塔、密簷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和墓塔等數種。塔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中國現存佛塔2000多座。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