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
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1597&extra=page%3D2
爐香贊的意義
來源:明倫月刊171期1987/1‧2
凡是學佛的人,不論共修或法會上,大都會唱「爐香贊」,當然只要心存至誠懇切,必可獲得利益。但如果能夠進一步,知道它的意義豈不更好。
引用自
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1597&extra=page%3D2
爐香贊的意義
來源:明倫月刊171期1987/1‧2
凡是學佛的人,不論共修或法會上,大都會唱「爐香贊」,當然只要心存至誠懇切,必可獲得利益。但如果能夠進一步,知道它的意義豈不更好。
引用自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1119&extra=page%3D3
何謂三淨肉
結善緣的範圍很廣,修布施是結善緣,而不吃眾生肉、不殺害眾生,是慈悲心的展現,也能與眾生結善緣。《華嚴經》講得很清楚:「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體,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所以,想要圓成佛道,須先長養我們的慈悲心。
為免傷害眾生而吃素,是慈悲心的展現;然而,並非沒有吃素就不能學佛。佛法有深、有淺,剛開始學佛的人,還沒有吃素的習慣,所以先告訴他可以吃三淨肉,如若對佛法有了更深入的體悟,就知道三淨肉是慈悲開立的前方便。
引用自http://www.amituofohouse.org/viewthread.php?tid=1377&extra=page%3D2
印光大師開示怎樣讀經
2009年05月24日 華藏佛友蓮社
印光大師法語
何謂恭敬?印光大師云:「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淨几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污、勿使損毀。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三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
|
教育兒女最重要
有位居士,經常請經書送給別人。印光大師對他說:
「你有這份心很好,因為請佛書送給別人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件事比請佛書送人還重要。」
這位居士聽了,用很疑惑、好奇的眼光看著大師。大師加強語氣繼續說:
「你要教育兒女!因為把兒女教育好,功德比請經書送人還要殊勝。現在這個世界,世道不好,人心險惡,都是因為大家沒有好好教育兒女所產生的結果。有些人的兒女資質本來很好,卻被父母教壞了,說起來很令人心痛。所以你要把教育兒女看得很重要,不要學別人那個樣子。」
九華山136歲老尼對女眾修行的開示
引用自http://big5.fjnet.com/gate/big5/club.fjnet.com/637225/viewspace-31725.html
九華山136歲老尼對女眾修行的開示:守住口業 成佛一半
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則正面開示數言;若非關修行,則閉口不答;生活簡樸,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從不假手他人。
老尼師之德行馳名鄉里,若有人生病,醫藥難治,皆來乞求老尼師加持,老尼師皆以手掌拍頭三次加持,病即獲痊癒,此為念佛三昧功德之力。老尼師之德名感召大陸數家電視臺爭相採訪,老尼師于鏡頭前,仍一心念佛,泰然自若,不為所動,任憑記者訪問,從不答話。
師父曾言:“女眾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從老尼師之修行,便可體悟念佛實相功德與口業的真實相。當知:
“口業”是女眾修行最難克服的業力;
“口業”是女眾修行證道的最大阻力;
快速背誦佛經的秘訣 2009年11月10日 云在江湖月在天
引用自http://big5.fjnet.com/gate/big5/blog.fjnet.com/xfgw/200911/t20091110_140664.html
當我們剛入佛門時,看到有人會背《心經》也能生起讚嘆!
當我只會背《心經》時,看到有人會流利的背誦《大悲咒》,很是羨慕!於是發心背誦《大悲咒》!
捌、 《善生經》為現代人提供的理財觀
生財、理財、聚財、致富是現代人積極追球的目標,然而這是十分不易的功課,必須十分用心學習。如果不懂生財之道、理財之方,不管如何努力,不管賺多少錢,都會有財物的困頓的時候;若善知生財之道、理財之方,則能累聚財富,不虞匱乏。生財、理財之道,佛陀在《善生經》中的最後,提出五大方向,和財務的基本分配使用原則。
一、累聚人脈,廣結善緣:重視六方倫理,奉行無違。對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師長及學生、親友、主管或從屬、宗教師或信徒,力行實踐惠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
二、先習技藝,然後求獲財物、守財:要賺取財富,先要學習專業技術,並使精練,然後才能謀取工作。有工作得以發揮,才能獲取財物。具有財物和事業後,要善為守護。
柒、 《善生經》的恩酬相待倫理為現代倫理提供省思
中國受到儒家的影響,自古就重視倫理,建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倫常,而這種倫理是在封建思想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並不平等,由於這種不平等,所以在西方工業、科學、文化、思想觀念急速湧向中國後,中國人的一切都起了改變,國家的結構、社會的結構、家庭的結構無不發生巨大的變化,經濟來源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了,思想模式改變了,道德倫理觀念改變了。中國固有的傳統倫理道德,在西方平等主義、人權主義、人本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傳入後,經不起考驗,而逐漸式微,令有識之士憂心不已。
「人倫失秩」、「倫理欠缺」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嚴重問題。每天都有父母與子女喪失倫秩、丈夫與妻子喪失倫秩、校園師生喪失倫秩、主從佣雇喪失倫秩、朋友兄弟喪失倫秩、宗教師與信者喪失倫秩的戲碼,在各地同時演出。社會的亂秩,出自倫常不被重視,出自於倫常教育不彰,出自世人的自私,出自缺乏感恩惜福的心思,出自個人主義的追求,出自世人的短視。
相對於儒家在封建體制下所建立的五倫,佛陀所建立的六方禮,是更值得重視與弘揚了。佛陀的六方禮是在慈悲平等、相互報恩、尊重禮敬的理念下所建構成的。現代人的普遍問題在過度自我、自私,缺少慈悲的精神,不知尊重禮敬別人,不知互相恩酬的道理。佛陀主張,有情眾生生生世世互為親眷,互為父母子女,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尊重、恭敬、供養,以求彼此好生好活,以結世世善緣。
陸、 《善生經》為現代人提供辨識善惡友的方法
古今中外,每天都有因誤交損友,招致被欺騙、被帶壞、被累及、被坑害、被殺害等不幸事件,在各地發生。因誤交損友而受害的人,總在受害後才覺醒,但為時已晚,如果能早日學會佛陀所開示的「知識人」,就能免難消災。佛陀清楚看到世人因誤交損友所帶給自己和家人的不幸,因此提醒世人「慎勿與惡知識為友」,更要「明辨善惡」、「親善離惡」,才能善生,才能保富、保財、保平安,否則必惡生、背富、損財、失平安。
四類惡知識(惡友、損友)
佛陀將惡知識各分為四類,並一一說明其特徵。
伍、 《善生經》為現代人提供保富法
追求財富是世人普遍的希望和目標。然而,世間的富人,有的越來越富有,有的日益變窮,有的一夕變窮,乃至負債累累。窮人,有的日益變富,成小康乃至大富;有的始終貧窮,不能脫困;有的日益窮困,無以度日。何以故?因為富有富的因緣,窮有窮的因緣,失財損富並非徒然,招財保富必有其道。非法求財,得而必失;非道求財,必竟不可得。佛法將財富分為世財與法財,世財包括金錢、財物、財貨、養殖、種植、財寶、土地、房屋、知識,乃今之有價證、商譽、人脈關係等;法財則指佛之說教等能長養滋潤眾生慧命的教說,如信仰真理、遵守戒法、知慚恥、知愧疚、多聞正教、能施能捨、般若智慧等都是珍貴的財富,佛法稱之為七聖財。近年知識財富、知識經濟的理念抬頭,呼聲響亮,專業知識、專業技術、著作、發明、設計、商標等已成許多人的重要經濟來源。
求財應如法,若不依正法求財,求之不得,得也必失。明朝的嚴嵩,清朝的和珅等貪官污吏,就是聞名古今的例子。世人之所以會損失財富,不能保有財富,不能致富添產,自有其原因;之所以能積聚財富,也有其原因。《中阿含.善生經》:「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云何為六?一曰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二曰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三曰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四曰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五曰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六曰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1]《長阿含.善生經》所講也相同,只是次序和譯辭稍有出入,經文如下:「六損財業者:一者耽湎於酒,二者博戲,三者放蕩,四者迷於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墮,是為六損財業。」[2]
佛在此中指出(一)靠各種賭博遊戲;(二)不依時機因緣,不依正常時序,投機、放蕩;(三)嗜好飲食會迷失心性的酒等物;(四)結交惡知識、損友;(五)縱情聲色技樂;(六)懶惰好逸;犯這六個毛病而想求發財,畢竟不可得,因為這六法非但不是謀財的正道,反而是導至貧窮的禍根。佛陀的理由是:
肆、 《善生經》對現代人的心行指導
現代全人類所面臨的各式各樣問題,不論是屬於個人的,或是家庭的,或是社會的,乃至全人類的,究竟一切問題產生的根源,不外乎來自人心的貪、瞋、癡、怖、見、疑。因此,如何正確認識貪、瞋、癡、怖、見、疑的理體與事相,轉化貪、瞋、癡、怖、見、疑為無貪、無瞋、無癡、離怖畏、正見、正信。推動世人戒止貪、瞋、癡、怖這四種惡心行,增長戒、定、慧三學和慈悲喜捨,是維護世界和平,使世人獲得善生的的根本法門。否則,貪、瞋、癡、怖這四種惡心行,在現代科技與科學的推波助浪下,殺、盜、淫、妄、酒及毒品的禍害勢必越演越劇烈,世人將永無安寧之日,永無安身之處,永無安命之時。
佛在《優婆塞戒經》中說應遠離貪、瞋、癡、怖四種惡法,在《中阿含.善生經》說:「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癡。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欲恚怖及癡,行惡非法行,彼必滅名稱,如月向盡沒。』…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癡。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斷欲無恚怖,無癡行法行,彼名稱普聞,如月漸盛滿。』」[1]
佛陀在兩段經文中明白告訴世人:貪、瞋、癡、怖是人類惡報惡生的根本,不貪、不瞋、不癡、不怖是善報善生之源,若要好生好活,必須要不犯這四惡行,並要遠離這四惡行。
参、 《善生經》的道德要求對現代人的啟示
佛陀在《善生經》中對世人道德的要求,可大別為兩類:一類是,就消極面來說,不可將有害的作為加諸於自他;從積極面來說,要作利益自他行的作為。另一類是,從消極面來說,能止除自己的惡心念;從積極面說,能提昇自己的善心念。第一類是屬於身業和口業的作為,是屬於對自他的應或不應的作為;第二類是屬心的作為,是屬於對自我的應或不應的作為。
不殺生、不偷盜(不不與取)、不邪淫,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是屬於第一類,其中前三者是身業的不作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口業的不作為;殺生、偷盜、邪淫,及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都是侵犯他人、加害他人的作為。殺生是侵犯他人的生命、加害他人的生命;偷盜是侵犯他人的財物、加損他人的財物;邪淫是侵犯他人的身心與名譽、加害他人的身心與名譽;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侵犯他人的視聽和覺知力、加害他人的視聽和覺知力、擾亂他人的視聽和覺力。其中的「不…」,是指不去行惡作為;不對他人施以惡作為,則無有侵犯、無有加害、無有擾亂。然而「不施惡於人」,只是不惡作,無惡報、無惡生而已;其對「善報與善生」而言,「不惡作」並沒有積極意義,唯一的意義是「不障善道」罷了。從因果業報上說,無論是善是惡,都是如是因如是果,無是因無是果。因此積極「護養眾生生命」、「護富他人財物」、「護衛他人身心與名譽」、「說如實語、和合語、讚嘆語、真誠語」才是得「善報善生」的善因。
貪欲、瞋恚、怖畏、愚癡是屬於第二類,是屬於心理的作為,是人類的根本煩惱。貪欲,即貪愛、貪著,略稱為欲、愛。這是妄想追求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或可意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等,無所厭足的精神作用;是對自己一切所喜好,生起染污愛著之心。當愛着心生起時,就引生五取蘊(貪取)而產生種種苦惱。瞋恚,即瞋怒、恚、怒,這是三毒之一,是對有情眾生生起怨怒的心識作用。也是根本煩惱之一。在《俱舍論》卷十六、《成唯識論》卷六中,把對違逆自己心情的人、事、物或情境生起憎恚,致使身心熱惱,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稱作「瞋」。瞋,又會隨伴帶生忿、恨、惱、嫉、害等煩惱,是人生最大的障害。《大智度論》卷十四指出:「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怖畏,這是恐懼害怕的心識作用。《六十華嚴經》卷三十四指出,未悟真理的眾生有五種怖畏:(一)不活畏,怕生活困難,衣食不飽,心懷不安,常積資財。(二)惡名畏,畏懼遭他人譏謗,致名譽受損。(三)死畏,畏懼死之將至,命之將終。(四)惡道畏,恐懼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中。(五)大眾威德畏(怯眾畏),沒有自信,怯於在眾人之前表現。[1]愚癡,又稱作無明,即不如實知見、不通達事理、事相、真理、真相的心識狀態。也是三毒之一,根本煩惱之一,有情生死的根本。愚癡,又會隨伴帶生覆、誑、諂、惛沈、妄念、散亂、不正知等煩惱。
《善生經》對現代倫理道德和幸福人生的啟示 依 淳(2004/06/6)
壹、 前言
在編輯《佛光大藏經》中的《阿含藏》時,筆者曾經把北傳的四部阿含,屢讀再讀,因此對《善生經》的內容,烙下深刻的印象,記不得看過多少次,記不得和人分享過多少回,每一回都無比感動。因為整部《善生經》,充滿著釋迦牟尼佛對社會大眾的細膩關懷,是佛陀對在家人的倫理生活、道德生活、財富生活、智慧生活、慈悲生活的重視,是佛陀對在家人追求真美善人生、幸福人生的指導和諄諄告誡。而這些指導,這些告誡,正是現代人最需要,也最缺乏的。人類從來沒有出離過這種需要。
數位化時代的人性,和佛陀時代乃至更久遠前的人性,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現代更複雜。現代人透過科技的應用,使萬象顯現得更多元,更複雜,更絢麗;然而,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煩惱和苦厄、災難,也因此而更多,更數之不盡。許多人面臨「生命的無奈」、「生活的苦困」,都想出離生活的惡境,讓「生命更美好」、讓「生活更幸福」,卻沒有門徑。如果不能明白善之所由生,惡之所由生的因果道理,不明白善生、惡生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又怎能期待開啟善生之門呢?《善生經》就是為佛陀為我們開示善生之道、善生之門、惡生之道、惡生之門的聖經。
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7 種不需本錢的布施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 7 種佈施!」
請為世界和平而誦《金光明經》
怙主上師 梭巴仁波切開示
梭巴仁波切的請求:
「希求世界和平的人都應該誦《金光明經》。要止息世界上的暴力與戰爭,這是很重要的法門。《金光明經》是帶來和平最有利益的方式之一。這是每個人都能做的事,不論你多忙,就算你一天只能讀一頁,或讀幾行,還是可以這樣持續讀誦《金光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