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善生經》的恩酬相待倫理為現代倫理提供省思
中國受到儒家的影響,自古就重視倫理,建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倫常,而這種倫理是在封建思想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並不平等,由於這種不平等,所以在西方工業、科學、文化、思想觀念急速湧向中國後,中國人的一切都起了改變,國家的結構、社會的結構、家庭的結構無不發生巨大的變化,經濟來源改變了,生活方式改變了,思想模式改變了,道德倫理觀念改變了。中國固有的傳統倫理道德,在西方平等主義、人權主義、人本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想傳入後,經不起考驗,而逐漸式微,令有識之士憂心不已。
「人倫失秩」、「倫理欠缺」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嚴重問題。每天都有父母與子女喪失倫秩、丈夫與妻子喪失倫秩、校園師生喪失倫秩、主從佣雇喪失倫秩、朋友兄弟喪失倫秩、宗教師與信者喪失倫秩的戲碼,在各地同時演出。社會的亂秩,出自倫常不被重視,出自於倫常教育不彰,出自世人的自私,出自缺乏感恩惜福的心思,出自個人主義的追求,出自世人的短視。
相對於儒家在封建體制下所建立的五倫,佛陀所建立的六方禮,是更值得重視與弘揚了。佛陀的六方禮是在慈悲平等、相互報恩、尊重禮敬的理念下所建構成的。現代人的普遍問題在過度自我、自私,缺少慈悲的精神,不知尊重禮敬別人,不知互相恩酬的道理。佛陀主張,有情眾生生生世世互為親眷,互為父母子女,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尊重、恭敬、供養,以求彼此好生好活,以結世世善緣。
在現代人反省人倫失秩,應重建倫理道德的此時,筆者認為佛陀在《善生經》所開示的「六方人倫互敬、互重、互相護持」的教法,是應該被廣為宣揚,讓世人得以學習。
阿含部的《善生經》所謂的「六方」,義不在東、西、南、北、上、下的六面空間,而旨在講述人與人間的六種倫常。「禮」之義,為規範、尊敬、厚待。所以,佛說「六方禮」,即是說「六種人際間應彼此相互尊重、愛敬、厚待的規範。」在《優婆塞戒經》中,更把行六方禮,擴充為受持六重二十八輕戒和力行六波羅蜜的規範。
一、父母與子女的倫理
家庭有四種倫理,一種是父母與子女的倫理,一種是夫妻間的倫理,一種是兄弟姐妹間的手足倫理,一是父母子女、兄弟子姐妹以外的親眷倫理。佛陀將家庭倫理中父母與子女的倫理擺在第一位,應有特殊的意義。父母子女具足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家庭,才能延續家庭倫理,父母與子女有相互恩酬的道理,這種相互恩酬的道理如法實踐,才能維護家庭的綱常;家庭的綱常維護住,家庭才能和樂幸福;家家和樂幸福,自然社會安和有秩。否則家庭不安、不樂、不幸,成員彼此仇怨,家即不成家;失秩的家庭多了,必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此,佛陀為在家人訂定了父母與子女間的基本規範,讓世間父母子女各有依規,各盡本份,以維持彼此的倫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中阿含.善生經》:「聖法、律中有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如東方者,如是子觀父母,子當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云何為五?一者增益財物,二者備辦眾事,三者所欲則奉,四者自恣不違,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為五?一者愛念兒子,二者供給無乏,三者令子不負債,四者婚娶稱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財物盡以付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東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東方者,謂子、父母也。居士子!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當知六方,云何為六方?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為上方。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父母復以五事敬親其子。云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善生!子於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二經的內容,人子對父母的親愛供養責任有五:(一)子女要光大家業、門庭和財富;(二)不斷父母正業,不讓父母蒙羞,不作敗家之子;(三)要供養父母一切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快樂等生活所需,讓父母生活順心愉悅;(四)不背逆父母之正教,有事告知,不令父母擔心;(五)對父母尊重恭敬,父母除生活所需外,如有其他想望,應盡量滿足父母,把自己所有的財物奉獻給父母。第五點或許多數現代人會有意見,認為無法執行,但是如果對照佛陀為父母所訂定的基本規範來看,這是合理的;在父母與子女都具足平等心、相互恩酬心、相互行慈悲喜捨的前題下,這一點是行得通的。
父母對子女的親愛責任有五:(一)親愛憐念兒女,隨時提供子女成長生活一切所需;(二)教之以善知識,引入善道,制止子女為非作歹,步入惡途;(三)教令子女學習工作,經營事業,不負債務;(四)為子女完成婚嫁,協助子女成家立業;(五)父母所可意之財物盡付子女。同樣的這第五點在現代社會也難以行得通,因為這條也是在子女盡心盡力恩報父母的條件下所建立的規範,現代人如果缺乏相互恩酬的觀念,又對子女缺乏安全感,這一條也就滯礙難行而必須適度隨緣修改了。再者,從佛經的一些內容看,佛在世時,的確存在不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問題,的確有人鄙吝,既捨不得供養兒女,也捨不得供養父母,死時留下許多財富,連子女親人都不知道,所以佛陀才訂下這一規範。筆者想,佛陀如果仍住世,應該也會同意修改這一規範。
有關家庭的不幸事件,不外乎家庭的每個份子未能安守本位,未能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未能如實提昇自己的福德因緣,未能感恩造福家人而致之。更甚者,把家人當成出氣筒,當成冤家,當成洩怒、洩忿、洩慾的工具,當成金錢的供應站,或債主。如果父母與子女能依循佛制的倫理,相親相愛,相照顧,相造福,相恩酬,相體恤,相成就,一定家庭和樂,幸福美滿。
二、師生間的倫理
中國和印度一樣自古就講究尊師重道,尤其佛教的師生關係比同父母子女。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依道,依道才能得道,這就是佛陀把師生間的倫理擺在第二的理由。學生的知識、技術、智慧,和對道的理解,來自於師者的傳授;其疑惑也因師者而得以解除,故對學生而言,師者有傳教授業的恩德。又由於弟子的學習,師者的學業、知識、技術、智慧,因此得以傳承不朽,故對師者而言,弟子有紹繼承傳的恩德。法脈的傳承和血脈的傳承在佛教認為是一樣的重要。師生關係是相對的,有此才有彼,無此則無彼;兩者的關係是平等的,是互相成就的。因此師生間應當互相尊重、愛護、關懷、供養、成就。
《中阿含.善生經》:「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觀師,弟子當以五事恭敬供養於師。云何為五?一者善恭順,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業善,五者能奉敬師。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養於師,師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云何為五?一者教技術,二者速教,三者盡教所知,四者安處善方,五者付囑善知識,師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南方者,謂弟子、師也。居士子!若人慈順於師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云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悋。善生!弟子於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二經的內容,學生對師長的恭敬供養責任有五:(一)恭順禮敬以為供養;(二)供養師長生活所需和服務給侍;(三)師長有所召喚速往報到;(四)不離背師長所教之正法;(五)善記憶奉持師長所教,不或忘。
師長對學生的愛護供養責任有五:(一)隨順學生根機,如法調御教化,教以知識、生活技術、安身立命的方法、人生智慧等。(二)教學生不曾聽聞而欠缺的舊知識和新知識、新技術。(三)隨學生之所疑問,善解其惑,善開其智慧。(四)示學生以善友,引導親近善知識,教離惡友。(五)速教、盡教,所知盡傳而不吝惜。
在師道不彰,師生關係對立、緊張,校園倫理式微的今日,佛陀所規範的師生倫理,可以喚起世人重唱校園倫理、師生倫理的意識,醒覺今日教育的根本問題究竟在那裡?筆者認為教材內容不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師生關係惡質化,師生各失本分,沒有體會到彼此的相依相存,沒有認知到彼此的互相成就,沒有明白相互恩酬的道理。師生關係如果不好,師生倫理如果失序,形成師不師徒不徒的情形,則無論師者擁有多好的教材、教法,也枉法。
現代的教育從業者,大多數只做到教書,讓師者沉淪成為只是傳授知識的工具而已,從佛陀在《善生經中》的開示中,可以理解佛陀對師者的要求,不只是知識的傳授和解惑,而是以教育人能安身養命為目標,所教範圍包括生活技術、安身立命的方法、解決人生問題的智慧、交友、人際關係等。佛陀的師生倫理,是建立在亦師亦父亦徒亦子的關係上,涵蘊著人間的至情至愛。
三、丈夫與妻子的倫理
夫妻是構成健全家庭的重要角色,是繁衍子嗣的必要因素,因此夫妻的關係在中國被列為五倫之第三,因為良好的夫妻關係是構成幸福家庭的基本條件,夫妻關係如果失秩,家庭就陷入苦難了。夫妻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各有自己的背景、生活習慣、思想觀念、所學所知和不同嗜好,要共同組成一個家庭,要共同和樂地安居在同一個屋簷下,必須要各自明確知道自己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相互愛敬,相酬以恩惠,相待以禮理。所以佛陀為成婚的男女訂定夫妻倫理,作為兩人相處的準則。
《中阿含.善生經》:「如西方者,如是夫觀妻子,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云何為五?一者憐念妻子,二者不輕慢,三者為作瓔珞嚴具,四者於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親親。夫以此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云何十三?一者重愛敬夫,二者重供養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攝持作業,五者善攝眷屬,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愛行,八者言以誠實,九者不禁制門,十者見來讚善,十一者敷設床待,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順夫。…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為夫之於妻敬待,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中、長二阿含中的《善生經》對夫妻倫理的記載,有相當大的出入,並且重夫輕妻。有出入,是因兩經所傳的部派不同;重夫輕妻,是佛陀因應當時尊男卑女的社會狀況,其實就當時的男女地位而言,佛陀明確提高了彼時婦女在丈夫前的尊嚴和地位,讓為人妻者得到丈夫應有的尊重、愛敬和體恤,這就是佛陀的慈悲和善巧方便。
綜合兩經的內容,丈夫對妻子的愛敬和供養責任有五:(一)憐愛妻子,隨時供養妻子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使令無缺;(二)相待以禮,不輕慢、不施怖畏,令身心自在;(三)供給瓔珞等莊嚴身心之飾品;(四)委付照顧家庭的財物和眷屬;(五)關懷體恤妻子的親友。
歸納妻子對丈夫的愛敬和供養責任有五:(一)愛夫、敬夫、順夫、尊夫、體恤丈夫、和言悅色、先丈夫起床、後丈夫就坐;(二)操持家務,善攝眷屬,瞻侍照應老小,和親里往來,合好相處,讚美來客,作好家庭公關;(三)整飾居家,為家丈夫備豐美飲食、舒服床臥、照顧丈夫;(四)待夫誠實不說假話;(五)代夫供養沙門、梵志,結善緣,修功德,植福田。
由佛陀所訂的夫妻倫理內容來看,夫妻的關係並無誰尊誰卑的問題,而是平等相待,裡外分工合作,各司職守,各盡本份,彼此照應,相互供養,相互成就,攜手共同圓一個幸福的家庭,彼此好生好活。
在女性主義高張,家庭結構改變,家庭經濟雙薪走向的現況中,離婚率不斷提升,不幸的家庭與日劇增。如果家庭要維持幸福安樂,作為家庭主體的夫妻如何遵彼此的倫理,相互愛敬、扶持,彼此犧牲,彼此奉獻,擔起應盡的責任,彼此成就,夫妻如果作到倫規同遵,見和同解,口和無諍,身和同住,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婚姻生活一定美滿幸福。
四、主僕的倫理
主僕關係自古即存在,尤其在古代種姓階級分明的印度,主僕地位懸殊,奴婢、佣人身份卑微,毫無地位可言,普遍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和欺凌,佛陀為了解放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對出家弟子訂定四姓出家同為釋種的制度,對在家人則規範出主僕的倫理。和夫妻的倫理一樣,看似不平等,其實也是佛陀慈悲濟度從僕出離苦厄,改善生活的善巧方便。從另一方面看,也是佛陀教導世人怎樣作個主人和僕人。此一倫理如果失秩,彼此就會有危機,危機未處理好則出亂。
主僕的倫理在《中阿含.善生經》中列為第四,在《長阿含.善生經》中被列為第五。
《中阿含.善生經》:「如北方者,如是大家觀奴婢、使人,大家當以五事愍念給恤奴婢、使人。云何為五?一者隨其力而作業,二者隨時食之,三者隨時飲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給湯藥。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給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當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為九?一者隨時作業,二者專心作業,三者一切作業,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後以愛行,六者言以誠實,七者急時不遠離,八者行他方時則便讚歎,九者稱大家庶幾。奴婢、使人此以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北方者,謂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為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善生!是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復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為五?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為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兩經的內容,主人對僕從的泯念和恤責任和義務有五:(一)隨能力、體力役使,不令過勞;(二)及時給予飲食,維持色力;(三)給予休息的時間和日子;(四)給予適當的工作;(五)病時給予醫藥照顧。
僕從對主人的奉事和服役責任和義務有五:(一)早起勤奮,按時工作,不揀擇,所令皆作;(二)工作專心,細心周到;(三)人前瞻仰給侍、人後愛敬服務,誠實不欺騙,急時不離;(四)遠行他方時讚嘆主人;(五)稱主賢達。
時下社會雖然沒有階級之分,主奴之分,但許多家庭雇有佣人打理家務,或照顧親人,雇佣之間常有糾紛,佛陀訂定的主僕倫理,實可供作彼此的參考。在工商業化的現代,社會結構完全不同於已往,出現許多資本家(企業主)和勞工(受雇者),其彼此的關係也是相依相資,互惠互存,佛陀在《善生經》中所講的主樸倫理的精神、理念,無疑可以啟發現代人的工作倫理,喚醒勞資雙方理性合作,共創雙贏。
五、朋友親眷的倫理
親友是不可少的人際關係,在彼此相處間應有適度的規範,以便往來照應。
《中阿含.善生經》:「如下方者,如是親友觀親友臣,親友當以五事愛敬供給親友臣。云何為五?一者愛敬,二者不輕慢,三者不欺誑,四者施與珍寶,五者拯念親友臣。親友以此五事愛敬供給親友臣,親友臣亦以五事善念親友。云何為五?一者知財物盡,二者知財物盡已供給財物,三者見放逸教訶,四者愛念,五者急時可歸依。親友臣以此五事善念親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下方者,謂親友、親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親友臣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善生!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云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為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人。云何為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善生!如是敬親親族,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兩經的內容,歸納親友間彼此的愛顧護念有:(一)尊重、顧念、體恤、不欺;(二)見放逸荒唐時,於無人處給予訶責警告;(三)財務失盡時給予救濟度難;(四)消解其恐怖害怕,急難時給予投靠;(五)常相讚嘆,稱其好處。
善親友是人生重要的資源,彼此應維持良好關係,互相愛敬、支持,有福分享,有難相度,有過相勸,有財同利。
六、宗教師與信徒的倫理
宗教師與信徒之間究竟應有怎樣的倫理?宗教師與信徒應怎樣往來相待,這個尺寸很難拿捏,佛陀訂定的倫理規範,給大家一個遵循的標準。
《中阿含.善生經》:「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觀沙門、梵志,施主當以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云何為五?一者不禁制門,二者見來讚善,三者敷設床待,四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五者擁護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沙門、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聞,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門、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上方者,謂施主、沙門、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門、梵志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長阿含.善生經》:「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綜合兩經的內容,信徒對宗教師的尊敬供養責任有五:(一)對宗教師不設門禁,見來讚善,設座款待;(二)施設美味好食;(三)以時行諸供養;(四)如法護教;(五)依教身行慈悲行、口說慈悲語、心行慈悲意。
宗教師對信徒的善念、教授責任有五:(一)啟發信、念、行;(二)教戒、定、慧、施;(三)教心懷善意,令不作身口意惡;(四)指示善道,引入善境;(五)未聞使聞,未解使解,令博聞深解。
自古以來,宗教師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至巨。宗教師良莠不齊,成熟度不同,道行有別;在家信眾亦然。宗教師在傳教度眾方面自有應盡的責任,和應守的分際;信徒的信教、學習、護持宗教、宗教師當然也得依序。否則宗教必出亂相。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新興宗教和自稱開悟的救世祖,而其實不过是個騙局和騙子罷了;當然難免也有假冒宗教師以行騙者。但世人往往難以辨識,按照佛陀所制訂的倫理歸範,僧信彼此都有準則,若能守住分際,綱常絕不紊亂,佛法必定常興,僧信必蒙法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