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學習分享 ------ 30個字母
很高興去上了 乘宗法師所教授的藏文課 昨日是第一堂課 總共4堂課 每星期三早上09:30 在高雄市三民區德山街35巷17號16-1樓 感覺非常法喜充滿 感恩法師
首先法師先帶領我們唸誦文殊菩薩《妙吉祥最勝智德讚》和 文殊菩薩心咒 祈請文殊菩薩加持我們 真的很棒喔 學習都沒有障礙了
法師建議我們可以去請購一本"拉薩口語讀本" 台北佛哲書局 這本書對初學者幫助很大
很高興去上了 乘宗法師所教授的藏文課 昨日是第一堂課 總共4堂課 每星期三早上09:30 在高雄市三民區德山街35巷17號16-1樓 感覺非常法喜充滿 感恩法師
首先法師先帶領我們唸誦文殊菩薩《妙吉祥最勝智德讚》和 文殊菩薩心咒 祈請文殊菩薩加持我們 真的很棒喔 學習都沒有障礙了
法師建議我們可以去請購一本"拉薩口語讀本" 台北佛哲書局 這本書對初學者幫助很大
元音符號
![]() 藏文文字中有四個非常特別的符號,稱之為元音,它的作用為改變輔音字母的母音發音,它必須與三十個輔音字母拼組成新字,不能單獨形成字,所以沒稱它為字母,而稱為符號,這四個元音符號如下圖所示: 除了第二個元音符號必須加在輔音字母之下,其他三個都是加在輔音字母之上,當它們與輔音字母組成新字時,會使輔音字母的母音a改讀為i、u、e、o等母音,如下表所示:西藏人習慣上,以符號名稱的唸音(兩個音喔)稱呼這四個元音符號。並非以讀音i、u、e、o稱呼之,請大家要注意一下。 |
夢參法師開示
--------------------------------------------------------------------------------
舊事成空莫可追 放下自在身清明
能看得破、放得下,日常生活當中就會活的愉快一點。如果起煩惱了,就坐下來想一想,為什麼要這麼苦﹖為什麼要煩惱?煩惱和苦都是自己找的,心不安定,煩惱很重的人,都是不肯靜下來想一想,如果肯靜下來想一想,就不會煩了。
還有,我們總愛想過去的事,過去的都已經沒有了,還要回憶把它拉回來,特別是年紀大的人,總把三、四十歲,精強力壯的事拿來回想,「當年我怎麼樣、怎麼樣!」……。過去的,早就過去了,何必拉到現在﹖你貪戀不捨,就看不破,放不下,沒生起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你的大悲心就不可靠。因為你的大悲心是從貪愛心出發的,如此怎麼能生出智慧來呢﹖心念盡是貪愛是長不出智慧來的。你得先消除這些貪愛,才能漸漸覺悟,才能「明」,怎麼能生起「明」呢﹖這要先觀照,先觀想自己的心,做事時感覺很煩悶,事情現前時,腦筋要先靜一下,想一想,想一想就是沉澱一下,讓心靜下來,才能生出智慧。如果你想學一點智慧,要跟隨佛的教導,就要明白佛所說的那些法。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之後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結合起來﹖若我們能把所學到的佛法,應用到自己的生活,這樣學佛才有意義。現在跟大家講「怎樣能夠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結合在一起」。
佛法最了義的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菩提果的過程,在家學佛工作忙,事情也多,要怎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菩提果﹖如何把佛法跟你的工作及生活結合在一起來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接觸很多的事,遇到人該怎麼處理﹖遇到事時,又該怎麼處理﹖我想跟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義。「佛」,印度話叫「佛陀耶」,譯成中文就是知覺的覺,覺悟的覺,就是覺悟;再淺顯一點說,就是明白,你要是明白了,就是佛;要是不明白、糊裡糊塗的,就是眾生。學佛就是學覺悟、學明白的方法,用這個方法能使我們明白,使我們覺悟,我們就把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至於要怎麼來運用方法呢﹖
發了菩提心之後,第一、要有出離心,要怎樣生起出離心呢?就是要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你當前所生活的環境,若是認識了當前所生活的環境,你就不會受環境的迷惑和傷害;能夠隨順這個環境,使這個環境中生存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能夠愉快安定,你就是行菩薩道了。
這次我們在醫院演講,這所醫院裡所有的醫生、護士、勤務人員都是在行菩薩道,這就是菩提心中的大悲心,要能對一切人慈悲,醫生對待病人要付出大悲心,這個大悲心裡頭就要有智慧,沒有智,大悲心就生不起來。這個大悲心是「愛見大悲」。當你看見那些失去工作能力,甚至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如病人、斷氣的人或植物人,你總能想到他們的痛苦。如果你能設身處地的用佛教導的方法去愛護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能認識痛苦是怎麼來的,這樣這個工作與環境,對行 菩薩道、發菩提心的人而言,是一個特別好的環境,能夠這樣想,你對這個工作就能有耐心。特別是學佛的人,這就是你行菩薩道最具體的,最現實的一個環境。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離心,這個世界沒有一樣事情是快樂的,因為不快樂,你就不會貪戀。面對世間所有的事物,不會爭名也不會奪利,不會去貪戀;因為你生起了更大的慈悲心,對你的患者就能愛護得更好一點,為了希望他能減少痛苦,就盡你的力量幫助他,這樣你的大悲心就生起來了。
在《法華三昧懺儀》中,當禮拜完十方三寶後,有一段觀想文,是由湛然大師於《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中所寫,也成為後來許多懺法的觀想文:「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外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業,廣作眾罪。事雖不廣,惡心遍布,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覆諱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故於今日,對十方佛、普賢大師,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惟願普賢,慈悲攝受!」
覺得這一段非常殊勝,也能將懺悔心持續到日常生活中,而不只是在殿堂上而已。若能生起真正的慚愧心、懺悔心,則就不會覆諱過失,也會小心謹慎,讓惡念不起。
在《法華三昧懺儀》的隨喜文中,誦完「我弟子某甲等,至心隨喜。諸佛菩薩諸功德,凡夫靜亂有相善,漏與無漏一切業,弟子某甲咸隨喜。」接著就是禮拜三寶,並要觀想「十方凡聖、一毫之善,我皆隨喜。福德能令見者生喜,是故我喜」。
隨喜實在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的嫉妒習性實在是太重了!而這種嫉妒的習性,仍舊是來自於我執,也就是無明。因此我們常常都只想到自己,而無法真心的隨喜讚嘆他人之功德。
轉貼-《一個學佛者對愛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
前幾天,一個很久沒有聯繫的、我在大學教書的女學生打來電話,講述了她最近的感情遭際。她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一個可愛的兒子,夫婦感情還算不錯。但是自從與公婆住到一起後,她感到丈夫、公婆和兒子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密,彷彿水乳交融,而自己卻融不進去,像一個孤單的外人。在她與公婆產生矛盾的時候,丈夫由於左右為難而呈現出一種「不作為」的狀態,令她非失望;加上結婚已久,婚姻生活本來就很平淡,於是她就寄情於愛情小說,從中尋求安慰。這個時候,一位已婚男士出現了,他向她傾訴自己婚姻的苦惱,二個「同病相憐」,很快墮入愛河。女的如飛娥一樣,撲向一段新的、所謂的「美好」感情。不久,在女方的強烈要求下,女人的丈夫與她離婚了;而後,那個已婚男人也離婚了。
如果事情就到此為止,那也沒什麼。只是,女人在領導和同事的輿論壓力下身心交瘁,春節前想到男方那裡去休養幾天,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男方卻告訴她,自己馬上就要結婚了,婚禮正在緊張的籌辦過程中--可是新娘不是她。女人立刻懵了,她簡直不能明白眼前發生了什麼:她已經離了婚,而且懷了男人的孩子,可是現在他居然要跟別人結婚?!男人痛哭流涕,說自己是愛她的、跟別人結婚是非自願的,男人故作猶豫不決。離男人的婚禮只有三天的時候,她給我打來了電話,問我該怎麼辦。
聽了他的講述,我嘆息不已。想當年那個年輕純潔的女孩子,如今受到了這樣的身心重創,不禁深為惋惜。不學佛的人,只有告訴她認清形勢、不要再對那個男人抱有幻想、好好調養自己之外,也沒有什麼太多可說的了。
七佛如來〈節錄自『海濤法師說故事1』錄音帶2B〉
到市場多念佛號〈放生手冊97頁〉
南無多寶如來:看人釣魚、抓魚的時候,念多寶如來,使釣魚的人釣不到魚、抓不到魚,且使苦難的眾生得福報。
南無寶勝如來:使死亡的眾生永不墮落三惡道,被放的眾生不會被抓。
南無妙色身如來:一切眾生聽到此佛號,生生世世外表好看、相貌莊嚴。
南無廣博身如來:一切眾生聽到,喉嚨打開能吃東西,身體壯大、高大、健康。
命在呼吸間
一天, 佛陀等弟子們化緣歸來後,問他們道:「弟子們!你們每天忙忙碌碌托缽化緣,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答道:「佛陀!我們是為了滋養身體,以便長養色身,來求得生命的清淨解脫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環視弟子們,又沉靜地問道:「那麼,你們且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久?」
|
虛空眨眼
唐朝的肅宗皇帝非常崇信佛法。有一次在宮中舉行法會,邀請了很多長老大德到宮廷裡誦經做法事。在法會結束後,唐肅宗就向南陽慧忠國師請示佛法上的問題,但是慧忠國師連眼睛都不看他一眼。
肅宗皇帝覺得被慧忠國師藐視了,非常生氣地說:「我是大唐天子,我跟你說話,你居然都不看我一眼。」
慧忠國師問唐肅宗:「請問君王,可曾看到虛空?」
第三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開示 「上師與弟子的關係」
今天我們來此聽聞佛法,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那就是我們來此聞法乃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這是最基本的菩提發心。
學習佛法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老師。沒有老師從旁協助指導,我們很難適當地學到正法。佛陀的法教雖然本質精義都相同,都是為了引導眾生開悟,但也細分為不同的層次。有些是針對初學者,談的是相對理論的教法;有些絕對實相的教法,則是適合較高根器者。因此,在善巧方便上,便依不同根器眾生施以不同教法,而為了確切瞭解這些教法,老師的指導便變得非常重要。
岡波巴的《解脫莊嚴寶鬘》中提到,成佛的基礎在於我們本具的佛性,而其所賴的則是珍貴的人身,因此精神導師就成為必要的條件之一。他能指導我們不同的成佛方法,經過菩薩境界的五道十地而終究開悟,證得法身,實踐佛陀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