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基礎 (8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臨終往生到不同六道的現象分析



要墮落地獄的人,臨命終時有十五種現象:

  一、對於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屬惡眼瞻視。
  二、舉起雙手,撫摸虛空。
  三、不隨順善知識的教導。
  四、悲號、啼叫、哭泣、嗚咽、流淚。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擁有財富的秘方

 

    古時候,蘇州城有一位千金小姐,才貌雙全。有一天,一位老婆婆來到小姐大門外求乞,小姐見老婆婆年邁,步履艱難,頓起憐憫之心,於是對老婆婆說:“我出個對子,你若是能對下聯,我養你至終老。”老婆婆聽了高興地說:“好啊!好啊!”小姐說:“上聯是‘乞了乞,吃了吃;吃了吃,乞了乞;乞了乞,吃了吃……”

    老婆婆聽後,想了一會兒,無法對出下聯。辭別小姐之後,一路走,一路不停地重複上聯,希望能夠突然開竅,對出下聯。不一會在路上遇到一位書生,書生見老婆婆口中念念有詞,不禁好奇地問老婆婆:“求乞為何要念這二句對子?”婆婆把小姐要她對下聯的事,詳細地告訴書生,書生聽後笑著說:“這是易事,下聯是‘富了富,施了施;施了施,富了富;施了施,富了富……”

     老婆婆聽後大喜,謝過了書生,回去將對子的下聯告訴小姐,小姐依照諾言,養老婆婆于府中。而小姐與書生也因此而配成佳偶,結為金玉良緣。

     以上的對子和故事雖然簡單,但是意味深長,充滿哲理。為人富有了,應該施捨救人,而施捨之後,將會更加富有,然後再作進一步的施捨…,如此迴圈不斷。

    這個故事教導人們,施捨的意義如此之微妙。所以施財作福,救濟貧困者,是行善積德擁有財富的妙方。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信戒慚愧聞施慧

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法句經卷上.篤信品

 

中國人在新年見面時都會說恭喜發財,

發的是物質的、有形的、有限的,

而且很不可靠的身外之財。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持經前行《開經偈》白話解說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首開經偈,相傳是唐代女皇武則天所寫,是我們誦經前繼〔爐香讚〕及三稱佛號後普遍所誦的一首偈,其文筆之暢順及精簡,且意義深奧,千多年來雖有後人欲將它修改,但亦無法取代之。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經前行《爐香讚》白話解說


《爐香讚》

    爐香讚的作者是誰?已經不可考了,目前得知類似原型約在明代禪門功課中已見,法會前先念一遍爐香讚是有意義的。分開解釋:

    ,可以有燒香、燃香、花香、塗香等方式,甚至包括「心香一瓣」;,有稱讚、讚頌的意思。因此,在佛門課誦中,為了表達讚誦佛菩薩及佛陀教法之殊勝等,傳統儀式中會用先用「香讚」來表達敬意。

    如《關中創立戒壇圖經》所說的(大正四五八一六上):「誦遺教經,此時應打犍稚、多燒名香、讚唄功德。」一般較常唱頌的讚文為「爐香讚」、「戒定真香」、「寶鼎爇名香」等。又如《大乘集菩薩學論》所說的(大正三十二九四上):「若使人作樂,繫鼓吹角唄,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由此可知,讚是具有音樂性,可以歌詠的,就好比以口業稱讚他人,讓人心生歡喜,以為自利利他的修行法門是一樣的道理。

.觀想: 法會或做晚課時,先要在佛前上香。

    上香時,要用心觀想。能夠想到心裡頭清清楚楚的,像真的看見所觀想的東西,才算觀想成功。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礎佛學常識 Q&A五十四、何謂三皈依?

  

    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一切錯誤的地方回過頭來,依靠正確的,這叫皈依。

    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實質比形式重要,在形式上,只要有出家人在佛前替你證明,做一個儀式,證明你是佛弟子就可以了。因為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哪一個法師,這個觀念一定要清楚明白。如果是皈依一個法師,那你就錯了,這個觀念有很大的過失。

    皈依三寶,你是三寶弟子,三寶是佛、法、僧。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出家人都是僧,你怎麼能皈依一個人?所以三皈依的意義要弄清楚。這一件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就知道皈依的觀念,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

    皈依佛,佛是覺悟,你對人對事對物能夠覺而不迷,這叫真正的皈依佛。

    皈依法,是將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回轉過來,以正確的思想見解對待人事物,這是皈依法。在三皈依裡這一條最重要,因為正邪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呢?標準是經典。凡是依照我自己的意思,我的想法、看法、做法,這就是錯。把自己的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放棄,從這裡回轉過來,隨順經典的教誨,這叫皈依法。

    皈依僧,僧是清淨、和睦的意思,僧團修六和敬。我們如與人相處不和,要從不和回轉過來,與大家和睦,這是皈依僧。我們的心不清淨,要從不清淨回轉過來,以清淨心處世、待人接物,不起貪瞋癡慢,用真誠清淨、平衡、慈悲心,這叫皈依僧。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人如何面對世間的福報

作者:達真堪布    文章來源:大圓滿法網站    

   

    我們對自己擁有的,屬於世間的一些名聞利養等福報,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思維觀察。

    第一個,我們擁有世間這些福報的時候,不應該高興,不應該生起傲慢心。其實我們正在享受的這些,就是在消耗自己以前積累的一些福報。就像個漏著的水池一樣,裏面本來就沒有太多的水,很快就會漏盡的。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更加謹慎,更加小心翼翼,應該想盡辦法將它轉為道用,或者用這些世間的福報再次積累福德資糧。要不然的話,這些福報窮盡了以後,我們只能繼續感受痛苦,不會有絲毫的安樂。這也是一個很可怕的事,大家一定要注意,不應該因為這個而驕傲,覺得自己了不起,甚至去輕視別人,欺侮別人。

    第二個,屬於世間的任何一個法,這些地位、聲譽、財富、權勢等世間的福報,從本質的角度來思維觀察,都是有漏的,都是無常的,都是不淨的,這些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反而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痛苦,所以它們的本質也是痛苦的。有的人雖然有錢,但是他更有煩惱;有的人雖然有權,但是他更有壓力。世間的這些福報,名聞利養,沒有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與幸福,反而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與痛苦。從因的角度來思維觀察的話,這也是一種不淨,一種痛苦,一種無常;從果的角度來思維觀察的話,同樣也離不開痛苦的本性,超不出痛苦的範圍。因而從事實的真相、真理來思維觀察的話,都沒有什麼可貪著的,也沒有什麼可傲慢的。

    第三個,對一個修行人來說,若是沒有看破放下的話,這些福報也許是一種障礙,會影響我們的修行。有的人本來也信佛,也很精進,後來在世間法上取得了一些成就,然後開始去享受這些,執著這些,最後不但不修行,甚至連做人的標準都沒有了,又開始造業了。這樣財富就變成今生解脫最大的障礙了。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就是大皈依

藕益大師 

皈依三寶,不是儀式完畢就完畢了,

皈依是時時刻刻永遠在進行的事。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世上的一切我們都靠不住父母親人最慈愛,但生命有限不能關愛永久;功名能揚名天下,但是虛有其名,無實質;物質財富能使人受用快樂,但享受幾十年也是彈指一揮間,人生很短暫啊!何況還有預想不到災難病痛。

    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人海茫茫,眾生芸芸,都被欲望所牽著,都為欲望而忙碌,有誰能逃脫死亡?生命之短暫,死亡在天天逼近我們自己。我們猶如虛空漂泊的弱星,風浪中的一盞油燈,隨時隨地都會熄滅,有何能依靠?有何能靠得住?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臘八粥看佛教民俗文化的包容

 

20080116 佛教線上

 

 

 臘八時喝臘八粥,在外國人眼中有了老北京味道,可見這一風俗對百姓生活的影響。而臘八在佛教中則是有著自己的意義。

 相傳,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證道,並於臘月初八徹悟成道。後來,為紀念釋迦牟尼修行成道,各寺院在臘月初八都要誦經,並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動畫影片

 

【釋迦牟尼佛動畫影片】()

---------------------------------------------------------------

【佛陀的一生 (粵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JdxrFWDxzs&feature=related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為什麼要創立佛教

 

20080111 佛教線上

 釋迦牟尼名悉達多,姓喬達摩,意為目的達到了的人,喬達摩的字義是最好的牛。釋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釋迦族的聖人;人們所以稱他為,這是佛陀(Buddha)的略音,佛陀則是覺悟者的意思。

 釋迦牟尼出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城(約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屬於剎帝利種姓。他大約生活在西元前566—486年間。關於佛陀生卒年月,在南傳和北傳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國內外研究者對此也有不同見解。

 通常這麼認為:他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淨飯王的太子。在他出生後七日,生母摩耶夫人去世了,後由姨母也是繼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成人。少年時開始學習文學、算術、兵法、武藝等多種知識和技能,也就是佛經上常說的五明皆通。相傳佛陀從小就對人生的基本意義特別關心。

 佛經上說他還是王子的時候,在幾次出外郊遊的過程中,發現了衰老、病痛與死亡等現象,引起了他對生命存在及其價值的深切憂思,加上受到當時盛行的沙門修行方式的影響,萌發了出家修行的念頭。

 佛陀出家更可能與他經歷了亡國滅族的慘禍有關。傳說佛陀佈教,曾得到拘薩羅國王波斯匿(即勝軍王)的讚賞。但該國大臣利用波斯匿不在國內的機會,發動政變,擁立他的兒子毗琉璃 (即毗盧擇迦)為王,不久發兵消滅了釋迦的國家。當毗琉離王興兵方行之日,佛陀曾於路上勸阻,但未成功。被殺的釋種積屍如莽,流血成池。佛陀曾聽到釋氏500婦女被戮含苦稱佛的聲音,他無可奈何,唯有遣比丘為他們說法:  “羈纏五欲,流轉三界,恩愛別離,生死長遠”(《大唐西域記》卷六)。階級關系的劇烈變化和戰爭,加劇了的社會不幸,也是促使喬達摩產生出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一個藉假修真的世界

 

     有一個患癌症的病人,遇到一位醫生。醫生對他說:『恭喜你得到癌症了』。

 乍聽之下,氣死了。還好,他以前聽過一句話:『我們相信,我們相信的事』。他就謙卑的問醫生原由。

醫生告訴他,有的人,健健康康的,日子就過的渾渾噩噩的。你現在得了癌症,正好可以讓你好好思考,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並有權利這樣過。

病人聽了醫生的話,就開始過他想過的日子。結果因著喜樂,免疫系統也繼續加持,後來竟然康復了。如同聖經所說的:『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朋友們,良藥苦口。就像這一位患者,接受苦口的良藥,他就痊癒了。我們這個人都習慣接受,不習慣付出。我們多相信接受會更好,付出不一定會更好。因為付出不一定會更好,這是我們相信的事。然而『假』的幻象,帶領眾生死亡,『真』的實像,引導大家存活。我們信的太多,信的太少。以致我們就隨波逐流,直到人生的盡頭。

 所以需要藉假象來修真理,造物者創造了一個可以藉假修真的世界。所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才是永恆的。所以不要顧念所見的,乃要顧念所不見的。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修回向替身朵瑪之簡略儀軌(圖解教授)

 

 

常修回向替身朵瑪之簡略儀軌(圖解教授)

 

        做“替身食”的話,有種簡單的做法:就是把我們吃饅頭的團或其他的團,用手搓成長條,握在手心當中,握出五個手指印來,上面用3個手指捏一下,上面的尖尖頭代表如意寶,下面用大拇指頂一頂代表朵瑪,這是自己代替自己的一個供品,就是替自己做個替身來還債,這是個很古老的方法,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現在有很多惡疾是討命債的,用這個替身是很好的方法。

       冤親債主不都是外面來的,有的是從我們八識田裏出來的,無量劫來我們的生命造就了種種黑暗面,黑暗面刹刹那那、分分秒秒,隨時都會從八識田裏跑出來,它結合外在的種種惡業,對我們形成了很大的威脅。所以這個“替身還債”的方法很好。

       平時為什麼出家人每天晚課要做小蒙山施食,來解怨結,對這些苦難眾生予以幫助?其實苦難眾生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甚至內和外都很難分。因為這個時候,內外的空間感不是我們簡單認為的那樣,對於三惡道來說,空間感的概念和我們人的空間感概念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有待研究的。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增長財富的幾個竅訣 -- 梭巴仁波切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繞塔的故事梭巴仁波切/開示  

梭巴仁波切/開示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福德來賺錢

 

    巴楚仁波切曾對一位年輕人說了一段話,這段開示非常適合在家人,特別是今日經濟不景氣的環境。

    ‧‧‧不論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應懷著勇氣和耐心來從事,直到完成。你的心不應該追逐眾人之口,應該善巧地堅持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如果這件工作是好的,那麼你應該感到滿足。如果失敗了,你應該毫無悔恨地忍受,不責怪他人。只有兩個方法可以讓計畫成功:藉由智慧或藉由福德的力量。透過三寶來積聚福德,乃是人們獲得今生與來世安樂的唯一方式。」積聚少量的福德,勝過動用九牛二虎之力來賺取錢財。

    又說:藉由福德的力量所實現的目標,將如陽光般不倚賴任何事物。藉由努力所實現的目標,將如油燈的光亮般要仰賴眾多事物。

    「不富裕的人不應該雄心勃勃地想要吃美饌、穿華服。他們不應該沉溺於粗魯愚蠢的活動,例如抽菸、飲酒和賭博。你應該日日夜夜非常小心、嚴謹地掙取和保護你的財富,不應該財富毫無用處地喪失或浪費。你不應該把財富借給不可靠的人,也不應該囤積窮人的物品來販賣。

    如果你藉由偷竊或狡猾的方式尋求財富,或因為忌妒而尋求財富,那麼你不但會失去財富,也會失去自己的性命。如果你以前沒有積聚善業,你無法僅僅透過努力就致富。」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大海】中陰身

2010/12/17 | 作者:杜荷

    人在生死輪迴中,不斷地投胎,就如火車從這一站駛到那一站,再從那一站開往下一站,有時開得快,有時開得慢,坐在火車上的時間,就好像生死中間的過渡期,一般稱為中陰身。

    中陰身的時間,通常以七天為一期,分七期共四十九天。但不全然如此,有的中陰身只停留短短數秒鐘,有的甚至直接去投胎,跳過中陰階段,這種人大多是生前行大善或做大惡,因業力過重,死後便瞬間投生,如此稱為「隨重」。

    如何投胎還有「隨念」與「隨習」二種。隨念是指臨終的念頭,往生時若能平靜安和,念力將會帶著中陰身進入好的輪迴;若是在恐怖、害怕、憤怒……中往生,中陰身就容易被牽引投生惡道。所以,佛教徒會在中陰的四十九天內,為往生者助念佛號,或做法會、善事,增強正念,助其生往善道或西方極樂世界。

    倘若今生習氣過重,將會形成一道強流,主導下一次輪迴的地方,好比瞋習重者易投生阿修羅道,這就是「隨習」了。

    很多人在祭拜亡靈後,再聞那些祭品,會發現先前原有的香氣都消失了,而且很容易就腐壞。其實,那是中陰身飽餐之後的結果。《俱捨論》中提到,中陰身有五個名字︰意生身、求生、食香、中有、起。其中,食香指的就是中陰身的飲食方式,他們是以聞食物的氣味,來維持和滋養身體的。

中陰身長什麼樣子呢?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誦經的真諦

─《景德傳燈錄》─

    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

    師曰︰「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

    曰︰「不可離文字語言別有意耶?」

    師曰︰「汝如是說,亦是學說。」

    曰︰「同是語言,何偏不許?」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NmM3mNOPT8&feature=related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成佛01】念佛可免難。吳允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R-dayfIV8&feature=player_embedded

 

【念佛成佛02】念佛保康寧。周乃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1XvTj3PHCk&feature=related

 

【念佛成佛03】念佛能解厄。台中阿俊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qqSD0tvzzE&feature=related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