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基礎 (836)
- Mar 07 Mon 2011 23:47
【佛教電影】佛說長壽滅罪經 1 漢音
- Mar 07 Mon 2011 23:35
【影片】念佛法要 (1) 淨界法師 宣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k_Gy7deWmE
淨界法師於1987年出家受具足戒,為淨律學佛院第一屆畢業生。
受教於達理老法師、性梵老法師、懺公老法師等已故尊宿,及道海律師、果清律師、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識座下 。
以親受老和尚教導,故於解門、行門、事務門及性格陶冶等方面,受益良多,並於1991年起擔任淨律學佛院教務主任迄今。
法師修學以天台為宗,旁及唯識、中觀,並匯歸淨土法門。
教義之研究以中國傳統佛教為主,其中最服膺楞嚴、法華、彌陀等經論,及蕅益大師之思想。
- Mar 04 Fri 2011 13:36
《佛說淨業障經》~ 佛陀曾說:此經為諸法之鏡〈經文有勇施比丘的故事〉
佛說淨業障經
佛陀曾說:此經為諸法之鏡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其名曰壞魔菩薩。神通遊戲光焰菩薩。蓮花身菩薩。放光王菩薩。常調身菩薩。滿眾願菩薩。寶莊嚴堅意菩薩雜華眼菩薩。淨音聲王菩薩。光照明菩薩。妙真金菩薩。降伏一切諸根境界菩薩。大雷音菩薩。如意光積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如是等三萬二千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有一比丘名無垢光。入毘舍離城次第乞食。以不知故入婬女家。時無垢光入其家已。是時婬女於無垢光起染污心。作是思惟。我今必當與此比丘共行欲法。若不從我我將殞命。作是念已即便閉門。語比丘言。願與尊者共行欲事。若不從我我當必死。時無垢光語婬女言。且止大姊。我今不應犯如此事。所以者何。佛所制戒我應奉行。寧捨身命不毀此戒。爾時婬女復更思惟。我今當以咒術藥草令此比丘共為欲事。語比丘言。我今不能令汝退轉毀犯禁戒。但當受我所施之食而入舍內。便咒其食投比丘缽。咒術力故令此比丘便失正念。起於欲心展轉增盛。爾時婬女見此比丘顏色變異。即前牽手共為欲事。是時比丘與彼婬女共相愛樂行婬欲已。持所乞食還詣精舍。到精舍已。生大憂悔舉體煩熱。咄哉何為破大戒身。我今不應受他信施。我今則是破戒之人當墮地獄。
- Mar 03 Thu 2011 21:34
3.吹肉往生咒 ~ 出自【生活.慈悲咒】 海濤法師 選輯
生活.慈悲咒 海濤法師 選輯
三、吹肉往生咒
肉食者需持誦三或七遍,後吹氣,遮止葷食之過。
唵ㄨㄥˋ 阿ㄚ比ㄅㄧˇ(曰阿)ㄖㄚˋ 吽ㄏㄨㄥ 凱ㄎㄞˇ匝ㄗㄚ(曰阿)ㄖㄚˋ 梭ㄙㄨㄛ哈ㄏㄚ
- Mar 03 Thu 2011 21:31
1.踩到佛像、塔影滅罪咒 ~ 出自【生活.慈悲咒】 海濤法師 選輯
生活.慈悲咒 海濤法師 選輯
一、踩到佛像、塔影滅罪咒
唵ㄨㄥˋ 班ㄅㄢ雜ㄗㄚˊ 別ㄅㄧㄝˊ噶ㄍㄚˊ 札ㄓㄚˊ嘛˙ㄇㄚ 吽ㄏㄨㄥ
- Mar 03 Thu 2011 21:28
【轉載】寫消災、超度〈累劫冤親債主、歷代祖先等〉時如何啟請
寫消災、超度時如何啟請
□ 累劫冤親債主
首先向冤親債主懺悔:
願○○○過去今生生生世世因為無明、因為無知、因為愚癡所造作的罪業,因而惱害你們、殺害你們、破壞你們、讓你們痛苦,讓你們永遠在仇恨當中,我相信你們一定非常痛恨我,但是我何嘗不後悔自己所造的罪障?可是因為一切的罪都來自於自己的無明所造成。
所以今天藉著佛菩薩在前,○○○懇求你們能來此地聽經聞法,能在這一次的○○法會當中,我們能化解過去所有的仇恨。希望你們能原諒我,希望我們從此以後能彼此相互的勉勵,能彼此的扶持,能彼此的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更何況○○○已經深深覺悟過去所造作的一切罪行,都是那麼的懺悔,希望你們能原諒。
在佛七及法會期間,每天都要禮請冤親債主到○○○道場來聆聽佛法及念佛,並且在三餐吃飯的時候,於用餐之前,一定要禮請他們來分享。
□ 往生蓮位
舉例 :譬如已經過世的父親,我們要恭敬的禮請父親大人,希望他能來此地聽經聞法,每天念佛。更能在法會當中能開悟、能了解、能明白輪迴的痛苦,能從此以後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如果他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也請他來共襄盛舉,帶領還沒有往生的這些眾生一起念佛、一起勉勵、一起相互的扶持,能求生淨土。藉著他已經往生的經驗,再來幫助還沒有往生的眾亡靈。
- Mar 03 Thu 2011 20:17
【轉載】禪意人生
禪意人生
禪堂中死一般的寂靜,寂靜得似乎空無一人,只有守關的老禪師心中清楚,參加這次閉關的四十名法師今天已經到了最後一關——破生死關;生死觀亦稱情欲關,情欲不斷,生死難了。但願這些法師今天能不出意外,順利過關。
就在守關老禪師擔憂默禱中,門外傳來了陣陣爭吵聲,是禪堂外護關的師父與一名女子在爭吵,老禪師輕輕打開房門想勸阻爭吵,可就在這時,那名女子猛地推開了房門,突然一步闖進了禪堂,守關法師再想攔時已經遲了,隨著門響四十位破關的法師幾乎同時睜開了眼睛,他們被眼前的這位女子驚呆了,一位亭亭玉立的美麗少女,是那樣的秀美、端莊、俏麗、輕盈,她的目光掃遍了每一位端坐的禪師,並報以淡雅溫柔的一笑,那攝人神魂的一瞥,那動人心魄的一笑,足以讓每一個見到她的人終生難忘。守關的老禪師恭敬地合掌相問:
“請問女施主進我禪堂,不知有何貴幹?”
“阿彌陀佛!得知眾位法師在此閉關,我特來供養每位法師僧鞋一雙,請老禪師慈悲,滿我心願。”
“既然如此,請施主將僧鞋留下,待出關之後老納替施主分發便是。 ”少女輕輕一搖頭,含笑答道:“我發願將每雙僧鞋親自為法師們穿上,請禪師慈悲,這樣既滿了我的心願,也滿了諸位法師的難言之願。
” 此時禪堂中四十位法師一聽少女要親自為自己穿上僧鞋,無不怦然心動,個個面露欣喜之色。
老禪師無奈地歎息一聲,合掌應道:“既是如此,施主請便。 ”少女輕移蓮步,依次為每一位法師躬身穿鞋,那姣美的笑臉,那柔軟的雙手,那阿娜的身姿,那沁人的幽香,使每個法師無不暗暗自慨:“能與此女相伴一日,死也足矣!”
- Mar 02 Wed 2011 17:37
【轉載】隨喜轉寄讚歎誦唸《法華經》 功德不可思議
隨喜轉寄讚歎誦唸《法華經》 功德不可思議
敬請大家隨喜將誦念《法華經》的活動轉寄有緣
拜網路之力
您將可因為簡單的轉寄 馬上得到不可思議功德
現僅節錄一段經中的說法 讓大家參考
(白話)在《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中提到
彌勒菩薩請佛陀開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法華經》隨喜的人能有什麼功德
- Mar 02 Wed 2011 11:06
宗薩欽哲仁波切:如何積聚福德
宗薩欽哲仁波切:如何積聚福德
了解福德
西藏德格有一個小王國,這個皇室的血脈在大約一個世代以前中斷了, 所以現在已經沒有德格皇室的後裔。大家都相信, 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國王,曾是偉大的西藏上師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
曾有預言說,當他們兩人舉辦大法會時,蔣揚欽哲旺波應該要在法會當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頓。時至今日,德格人甚至還會說,由於德格人沒有福報,所以那一天,德格王的表現好到蔣揚欽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因為根據那個預言,如果蔣揚欽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德格王室就能持續的傳承下去。
我之所以告訴你們這個故事,是因為這是了解「福德」的另一種方式。「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廣大的。在佛教的某些派別裡,比如聲聞乘,他們沒有大乘佛教徒所討論的有關「佛性」的概念,他們只談「 福德」。
我發現有關「福德」的詮釋混合了許多文化上的差異。有人問過我:「累積福德不是很自私嗎?」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作為佛陀的追隨者,我們難道不是應該除去對任何事物的執著嗎?我們怎麼會有積聚、儲存「定期存款」的這種心態呢? 我們怎麼能夠投資福德?
在討論這些問題以前,我們先談談「福德」的重要性,它的功能, 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亞」只是個名稱、標籤。剛才我提到,許多人認為「運氣」只是必然會發生的偶然事件,但「福德」不是如此。「福德」的道理其實是「業力」 原則最高且最細微的面向之一。
- Feb 25 Fri 2011 21:24
【轉載】索達吉堪布:惡語有相當大的過失
索達吉堪布:惡語有相當大的過失
對於相貌醜陋的人,公開宣揚他們的缺點,或對生理有缺陷的盲人、聾人等,當面稱呼為「瞎子」、「聾子」,這都是一種惡語。現在世間上有些人,常根據他人身體的缺陷起綽號,把別人叫做「跛子」、「矮子」、「大個子」、「塌鼻子」、「大耳朵」、「瘦子」、「大胖子」等。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一種說話藝術,但實際上,這種語言的過失相當大。
《賢愚經》中有則蜜勝比丘的公案,就說明瞭惡語的可怕果報。在佛陀時代,有個蜜勝比丘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位。眾比丘問佛陀他前世的因緣。原來是佛陀有一次去化緣時,路上遇到一只猴子,它供養佛陀蜂蜜,佛陀接受後它特別歡喜,然後就蹦蹦跳跳,不小心跳到一個大坑裏摔死了。猴子死後轉生為人,就是現在的蜜勝比丘。比丘們又問:「他前世為什麼是猴子呢?」佛陀告訴大家:「過去迦葉佛住世時,他曾是一個年輕比丘,有次看見一位阿羅漢跳躍著過河,就譏諷他的姿勢像猴子,以此惡語的罪業,他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猴子。」
可見,我們不僅不能說別人的生理缺陷,就算是嘲笑他人像猴子、犛牛、惡狗、豬等,也有相當大的過失。十七世大寶法王講《佛子行》時也講過: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因過去在迦葉佛時,取笑一名長得像猴子的比丘,以此惡業,五百世投生為猴子。之後轉生為杜松虔巴時,長得也像猴子,並不好看。他還未出家前有一女友,因他長得太醜,就拋棄了他。他因此而生起出離心,併發願未來要長得好看一點,不然很難度化眾生。現在網上也有人說,第十六世、十七世噶瑪巴長相莊嚴,肯定與前世的發願有關。
其實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不少人對自己的相貌非常執著。如果你長得比較醜,今生可能沒辦法了,要改的話,只好去做整容手術,但這要花很多錢,兩三千塊肯定不夠,因此,你只有發願來世了。據說第十六世噶瑪巴就非常莊嚴,生前在美國的時候,許多人執著他的莊嚴身相,這方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惡語雖然只是語言上的業,但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並損害我們的方方方面。因此,大家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人,最好用正知正念攝持自己,千萬不要說惡語。薩迦班智達也講過:「傷害他人之惡語,即使怨敵亦勿說,否則如同穀回聲,立即自受報復也。」凡能傷害他人的惡劣言語,即使對怨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所罵他的那些話,就如同空穀的回聲一樣,最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因此,大家在防範惡語方面一定要注意。現在有些人即使學了佛,對這方面也不在乎。不知是前世業力還是什麼原因,他們聽這些道理就像聽新聞一樣,過了就算了,根本沒往心裏去,只是當成耳邊風,這樣學佛沒有多大意義。
此外,凡是指責對方過失,或口出不遜的語言,也都屬於惡語。所以,只要讓別人不高興的話,我們全部要斷除。《大寶積經》雲:「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麤(通「粗」)語慳吝,是人當解脫。」若能不指責他人的過失,也不舉發別人的罪過,遠離粗語和慳吝,這種人就會得到解脫。
- Feb 23 Wed 2011 20:20
【轉載】走路是動中的修行 享受當下這一步
走路是動中的修行 享受當下這一步
走路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而頻繁的活動,但我們往往身體在走,心卻不在腳步上;如果能隨時收攝心念,身心一致,步步輕安,每個人都能像佛陀一樣,歡喜享受當下的這一步,那麼,簡單如走路,也就是修行的方法了。
如果每走一步路,就像在地面上蓋一個印章,回頭檢視自己的足跡,你留下的是平穩堅定、充滿喜悅,還是慌亂焦慮、惶惶不安的印記?
處在生活節奏快半拍的現代社會,人們每天趕著上班打卡、外出赴約,總是為了「到達」而走,而不論散步慢行或健走疾行,經常是走馬看花,邊走邊想事情、聽音樂、聊天──腳在走,心卻不在步伐上。
身與心分離,讓許多人疲於行走,遑論達到健身養生、放鬆身心的效果。那麼怎麼用對方法走路,才能走得輕安自在,也走出健康?
走路是動中的修行
- Feb 21 Mon 2011 23:54
【轉載】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與六字洪名
- Feb 21 Mon 2011 23:52
【轉載】生者哭泣的眼淚,就像傾盆的血雨落在亡者的靈魂上~嘉察仁波切開示
http://tw.myblog.yahoo.com/free99-sky/article?mid=16046&prev=-1&next=16044
生者哭泣的眼淚,就像傾盆的血雨落在亡者的靈魂上
6月24日下午2點半在達蘭薩拉上密院,我們晉見了尊貴的嘉察仁波切。
仁波切首先非常親切的問我們是從台灣哪裡來的,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著「台北」、「基隆」、「桃園」、「台中」,又詢問我們是否一起來的之後,我就祈請仁波切給我們口傳大家聽聞已久又期待萬分的《聽即解脫咒》。
口傳之後,仁波切開示《聽即解脫咒》的利益,如是說:
「 只要聽聞此咒,即種下解脫的種子,在三惡道的眾生聽聞此咒,下一世就會往生善道。就算只聽到一個字,也是有很大的幫助,但最好是能聽到完整的咒語。 」
此時,有師姐提到常常在路上看到載著動物要去市場宰殺的卡車經過,仁波切說:
- Feb 21 Mon 2011 23:45
【轉載】它們的差別在哪裡?「剎那」、「瞬間」、「彈指」、「須臾」
它們的差別在哪裡?
「剎那」、「瞬間」、「彈指」、「須臾」
「剎那」、「瞬間」、「彈指」、「須臾」等等字詞你用對了嗎??
看書、看報紙、寫文章時,一定常常會看見或用到「剎那」、「瞬間」、「彈指」、「須臾」等等字詞,這些詞都是用來表示非常短暫的時間。但是,它們到底代表多長的時間呢?
它們之間有沒有分別?
其實這些詞都是從佛教來的,在佛教的梵典中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
- Feb 20 Sun 2011 22:55
「富」從佈施而來,請問「貴」要如何修?海濤法師2011年2月20日開示
問:「富」從佈施而來,請問「貴」要如何修?
答:想要「貴」就要修忍辱、謙虛、不突顯自己、
尊敬別人、為別人著想。
- Feb 20 Sun 2011 22:32
基礎佛學常識 Q&A六十四、別人對我們不善怎麼辦?
基礎佛學常識 Q&A
六十四、別人對我們不善怎麼辦?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對中下根性眾生教因果。十善業道就是屬於因果,佛在經中說能夠斷十惡、修十善,能得種種殊勝的果報。如果不肯修善,還造十惡業,就得種種的惡報、不善報。這是自己造成的,與別人不相干。但是世間有一些迷惑顛倒的人,他認為自己的苦難是別人給的,怨天尤人;這是罪上加罪,往後果報更苦,我們要懂得這道理。別人對我們不善、譭謗、侮辱、陷害,沒有智慧的人會懷恨在心,常常想著報復,這就錯了。
別人為什麼對我不好?這裡有因果關係。我雖然對他很好,但他對我不好,這是過去世的業因。能想到這方面,我們的心就會平靜,不再有怨恨,面對什麼樣的陷害都能忍受;歡喜忍受償還,這過去生的帳就結束了;也就是過去我造的不善業,在這一生中惡報受完了。我們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天天在增長,同時我們也清楚知道將來果報殊勝,死後必定轉生到好的地方。如把這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決定得生淨土。
出自生命電視台多媒體網
- Feb 18 Fri 2011 20:13
【轉載】佛弟子如何求個好寶寶?傳喜法師開示
佛弟子如何求個好寶寶?
傳喜法師
寧波有位弟子想為女兒求孩子,正好這位老居士是證明。
那天是她女兒開車送媽媽來的,放完生大家去吃飯了,我在課堂裏接待大家,她媽媽說趕快來拜師父。
磕完頭之後她媽媽替她說的,女兒結婚這麼久了沒有小孩,請師父加持。
我說有沒有皈依啊?沒有皈依的話沒辦法,佛菩薩要來投胎沒有平臺,你想求小孩那肯定要好的小孩。
小孩子的來源可以有很多種,地獄可以來投胎,
- Feb 12 Sat 2011 18:55
【轉載】創古仁波切:修行人的八種心障
創古仁波切:修行人的八種心障
不利於修行的八種心障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與生俱有的。這八種心障是由行者的思考方式產生的。有時候,我們會產生使我們偏離正確修行方式的念頭,而錯誤的念頭會製造修行的障礙,所以,審察自己是否有任何這類錯誤或缺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加以辯識,就能將之淨除,並免於可能產生的障礙。
第一種心障是對財產或名望、金錢、親友產生極大的貪執。如果我們非常執著所擁有的財物,我們時時刻刻都會擔憂失去它們,或希望得到更多的財物。貪執財物不能給予心有關切其他事情的空間或時間,因此它會變成修持佛法的一種障礙。我們會變成縈念財物的奴隸,而沒有時間或機會去修去。如果我們貪愛親人或密友,隨著貪愛的增長,我們將愈來愈無法離開他們,所花在修行的時間也愈來愈短,最後完全放棄了修行。我們確實需要一些金錢及財物才能過日子,關愛他人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當我們對人及事物變得過於貪執時,問題就應運而生。雖然我們依然擁有修行的自由,我們卻無法這麼做,因為對人及事物的貪執使我們放棄了修行。因此,貪執變成一種障礙,所以,行者必須放棄貪執的心。
第二種障礙是行為舉止極端不善。具有強烈的嗔怒心及惡習的人,很難和上師維持良好的關係,也會時常和法友爭吵或衝突,而且,情況會愈變愈糟,最後因為強烈的惡習而完全無法修行。當這種情形發生時,最重要的當然是覺知問題的存在。一旦覺知問題的存在之後,行者就能努力地去淨除它;但是,唯有行者能決定如此去做。當然,學習禪修會有所幫助,然而,試圖淨除這一切極其不善的惡習是行者必須自行開始的工作。若無法淨除這種障礙將會使行者失去修行的自由,因此,審察自己是否有這種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倘若這種問題存在,行者一定要矯正它。
第三種心障是不害怕輪回之苦,並且沒有離棄痛苦的願望。這樣的人縱使看到或聽到下三道的一切痛苦,他們仍然不會對輪回感到恐懼或不滿,仍然不在乎,因為他們認為反正一切都是痛苦。並且不覺得他們的行為會造成任何差別,所以,也沒有得到解脫的願望,自然也不想修持佛法。然而,不修持佛法就絕對無法得到解脫。因此,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念頭,就必定要淨除它,並將它轉化為修持佛法以解除輪回之苦的願力。對輪回之苦的恐懼是這種轉化的基礎。淨除這種障礙能使行者得獲修行及達到解脫的自由。
第四種心障是信心不足。有些人或許聽說過佛法的一切功德及修持佛法所能帶來的解脫,可是卻仍然沒有信心或堅信自己能證得佛果。自心似乎擋住瞭解脫之門。若這種情形發生了,我們一定要產除這種念頭,如此才能得獲免於第四種心障的自由。
第五種心障是喜愛惡行。有些福報不足的人偏離正道而走入歧途。他們並沒有任何行惡的特殊理由,但是卻喜愛殺生、說謊、偷盜等惡行。五無間罪是最嚴重的惡行,曾導致即身墮入三惡道的後果。具有喜愛惡行傾向的人,他的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都是不善的,這種人無法修持佛法或找到任何平靜。然而,在某些有利的情況下,他將可以看清這是不對的,因此可能可以改正這種錯誤的態度,並產除這種修行的障礙。
- Feb 10 Thu 2011 23:25
【轉載】歡歡喜喜入佛門 明明白白學做人
歡歡喜喜入佛門 明明白白學做人 |
|
|
|
2008年01月17日 佛教線上 |
|
佛門外的很多人聽說“佛”,一聽講“佛法”,就望而卻步。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傳法之人“方便”不夠,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神神秘秘的樣子,把別人嚇著了。如,人家才接觸佛門,就告訴人家:“你不可以吃肉,吃了會變畜生”。如此等等,人家一聽,誰還敢入佛門。即使你講得對,也得區別時間、場合等,話語要圓融、契機才行,何況很多只是斷章取義,有違佛陀本懷。所以,我們在弘法時要學會恆順眾生,廣開方便法門,要讓世人了解,佛法不離世間法,佛門是快樂的凈土。這樣,人家才會歡歡喜喜進入佛門,無須你朝拉。 入門以後當如何做?這是在家佛教徒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我自己的學佛體會,大至概括有四點,即皈依、禮拜、供養以及懺悔。下面分而述之: 第一 皈依 |
- Feb 10 Thu 2011 23:11
【轉載】有10種方法,讓您的懺悔更有效果
有10種方法,讓您的懺悔更有效果 值得一讀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 明信因果;
二者 生重怖畏;
三者 深起慚愧;
四者 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
五者 發露先罪;
六者 斷相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