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悟禪
清朝的順至黃帝也是一位佛法素養很高的皇帝,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從他的禪詩中可以看出: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ㄧ衲子,為何生在地王家。
《楞嚴經》據說是佛教裏一部照妖鏡的經,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魎,一見到《楞嚴經》都現原形了,無所遁形。同時《楞嚴經》在闡述五蘊魔相之境界外,還列出破色受想行識等各陰之境界,使行者能不歧途,印證修行的次第與現象,是正法中的正法。故而千古世人讀誦它,但真正得解者甚少。
順治皇帝一天特召迎玉琳國師入宮,請示佛法。順治問道:「《楞嚴經》中,有所謂『七處徵心』,請問心在那裏?現在心在不在七處?」
玉琳國師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悟道之人,還有喜怒哀樂否?」
玉琳國師:「什麼叫做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山河大地從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
玉琳國師:「如人夢中醒,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順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國師:「端拱無為。」
順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國師:「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順治皇帝:「本來面目如何參?」
玉琳國師:「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本來面目?」
後來順治皇帝逢人便道:「與玉琳國師一席話,真是相見恨晚。」
玉琳國師是一位俊美風儀的高僧,平時喜靜,不愛說話,就連皇帝問佛法,他也簡明扼要,不願多言,使人感到禪門一言,不易求也。
感恩台北張美鴻師姐發心打字及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