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參禪修證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P.128

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裏步

                            ―洞山禪師

 

    蘇東坡與照覺禪師論道時說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後,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學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首詩,表現心得

    他未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嶺側成鋒,遠近高低皆不同

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到了參禪時,他的心得是:

盧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盧山煙雨浙江潮

    等到參禪悟道以後,他的心境是: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自從禪悟後,對佛法自視更高,聽說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乃禪門高峻,機鋒難觸,心中頗為不服,因此微服求見,想要試一試承皓禪師的禪功如何?才初見面,蘇東坡就說「聽聞禪師禪悟功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蘇東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道:「請問施主,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言以對,於是禮拜而退。


禪中道義
   
蘇東坡參禪三個層次,正如參禪的三個階段,有位禪師曾經說過:「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參禪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禪者經此三關,雖能開悟,但並非修證,悟是解,修屬證,故禪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證。

 

感恩香港見心師姐發心打字及校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