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的故事(元自實、奔公甲格西、扎堪婆羅門)

元自實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經常觀察自己的心,並將其養成一種習慣。倘若心常處在善念中,就應生起歡喜心,盡量使其與日俱增;假如處於惡意中,那必須要立即懺悔,並暗自譴責:「我這個人真是惡劣!聽聞了那麼多正法,竟然還生這樣的惡分別念,真是愧對上師三寶。」並下決心:「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努力使這樣的分別念永不再現!」若能如此,這就是一種修行境界。

    其實,三世如來甚深和廣大的一切教理,歸根到底就是善心和善行。法王如意寶在《三世佛語合而為一》中也說:「三世諸如來,所有深廣理,攝於善心行,有緣者當修。」我記得特別清楚,上師如意寶去美國時,在華盛頓、波士頓等地,給西方人講了很多甚深竅訣,儘管語言看似簡單,卻令無數人受益匪淺。他們雖聽過許多大德的教言,但依靠法王的教誡,最終深深明白: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的要義,就是心地善良。當時上師著重揭示的,也正是這個。因此,我們務必要切記,心善的話,一切都會好;心如果不善,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

    關於心善一切都會好,漢地的《德育古鑒》中講過一則故事:從前有個人叫「元自實」,他對繆材有恩,可繆材卻忘恩負義,做出很對不起他的事情。元自實感到憤恨不平,天未亮就帶著刀,準備要去殺死繆材。

    路上經過一座庵堂,庵主軒轅翁是位有道之士,很早就起來誦經。他見幾百個奇形怪狀的鬼跟著元自實,每個鬼的手中都持有刀斧,殺氣騰騰,樣子非常兇惡。沒過多久,元自實又回來了,軒轅翁看到這次跟隨他的,都是頭上戴著金冠、身上佩有玉珮的神人,手持香花幡幢,露出祥和愉快的表情。

    軒轅翁深感訝異,就上前詢問元自實原因。元自實說:「姓繆的忘恩負義,我正要前去殺他,但到了他家門口,我突然心想:他雖對不起我,但他妻子兒女卻是無辜的,況且他還有老母在堂,我若殺了他,豈不是等於殺了他一家嗎?因而於心不忍,念頭一轉,就回來了。」

    軒轅翁將剛才所見告訴了他,並恭喜道:「你的所作所為,神明都已知道了,你將來必定會有厚福!」元自實聽了這番話,更加精進認真地行善,後來考取了功名,官做到宰相。而繆材卻頹廢身亡。 [1]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若是特別惡,旁邊就會有許多惡魔非人推波助瀾;若是產生特別善妙的念頭,比如普利一切眾生的大悲心,對上師三寶的恭敬心、清淨心、歡喜心,那不但自己過得快樂,周圍氣氛也會變成和諧。所以對這個道理,每個人務必要有一種認識。如果你的心能常常處於利他狀態中,即使不看病、不吃藥,四大也會十分調和;倘若時時產生強烈的害他心,那身體肯定不會健康,而且動不動就發脾氣、擺臉色,讓旁邊的人也很不舒服。

    鑒於以上原因,我們在做一件善事之前,首先要詳細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動機是善,那不用問別人就可以去做。倘若是為了與人競爭,或者裝模作樣、貪圖名譽,就必須認真加以糾正:能變成善心的話,便可以接著做;假如不論怎樣也無法扭轉,則還是延緩為好。《佛遺教經》亦云:「縱此心者,喪人善事。」所以,心態若沒有調整好,表面上做的善法再大,也沒有真正的功德。

 

奔公甲格西

    從前,有許多施主約定去拜訪「奔公甲格西」。當天上午,格西就在三寶所依前,急急忙忙地擺設供品,裝飾得極其美觀。此時,他觀察自己的動機,發現心態很不清淨,竟是為了在施主面前顯得莊嚴。於是順手向三寶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並自言自語:「你這個比丘,不要這麼虛偽好不好?」帕單巴尊者得知此事後,讚歎道:「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數奔公甲那一把灰塵最好!」

    要知道,在藏地民俗中,撒灰的對象通常是魔鬼、惡人,比如驅魔儀軌時要撒灰,關係特別不好的人離開時也要撒一把灰。而且儘管西藏並不富裕,但人們都喜歡在三寶所依前,用最珍貴的供品作供養。那麼,尊者為什麼說在所有的供品中,奔公甲的那把灰最殊勝呢?因為他這是在調整自心,覺得自己行為太惡劣,為了懲罰自己才做的。

    關於奔公甲,我們講《開啟修心門扉》時經常會提到他。他在家的時候,身材魁梧高大,性格野蠻凶殘,平時總隨身攜帶著弓箭,腰間別著兩三把刀子。西藏曾有一段時間,母親若遇到孩子啼哭不止,怎麼哄也沒辦法,往往就大喊一聲「奔公甲來了」,包管孩子立刻安靜下來。

    相傳有個喜歡惡作劇的人,有天和一位老婆婆開玩笑,出其不意地在她背後叫:「奔公甲來了!」驚訝的是,那老婆婆一動不動,居然沒有逃走。他還以為老婆婆定力夠,沒想到向前一看,老婆婆竟被嚇死了!

    奔公甲就是這麼一個人見人怕的大惡人。他沒有出家之前,身上就算帶著再多武器,敵人也是多如牛毛;可是當他出家之後,由於上師三寶的加持,身上連一根針也沒有,怨敵卻全都銷聲匿跡了。

    剛才那個故事,大家一定要好好地體會,自己也應像奔公甲一樣,隨時隨地觀察自相續。一旦心術不正,有造罪的苗頭出現,就應該馬上意識到,並且加以懺悔,絕不能讓自相續與惡業同流合污。

    當然,我們作為凡夫人,不生惡分別念也是不現實的。就像奔公甲,出家後儘管在山上閉關多年,但也經常跟煩惱作鬥爭。有一次,奔公甲到一位施主家唸經。當時這家人都出去了,在空無一人的屋裡,他心裡琢磨:「我回山洞閉關,熬茶的話,茶葉也沒有。不如趁機偷一些,留著以後住山修行時用。」他就東看西看,確定沒人之後,把手伸進了茶葉袋裡。正在這時,他突然提起了正念,於是大聲呼喊:「快來人啊,我正在干偷茶的勾當,請把這隻手從手腕處砍斷!」

    像奔公甲這樣的人,時時能發現自己的錯誤,確實相當難得。以前孔子的弟子顏回,也是能夠「不遷怒,不二過」,不像我們有些人,就算自己犯了錯,也喜歡文過飾非,遷怒他人。《弟子規》中講過:「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過失若能改正,這個過失就沒有了,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若對此加以掩飾:「不是我幹的,是他!我根本不是這種人,那個人實在太壞了,你可以去找他……」這樣只會讓自己又增加一條罪惡。

    除了奔公甲,阿底峽尊者反省錯誤時,也這樣說過:「自從我進入別解脫門之後,沒犯過一個微細的戒律,別解脫戒可謂一塵不染;對於菩薩學處(菩薩戒),偶爾出現 一兩 次過失;而步入密宗金剛乘以後,零零碎碎的過失雖屢有出現,但都是當下懺悔,從沒有讓墮罪過夜的情況。」尊者在行途中也是一樣,他去哪裡都隨身帶一個木製曼茶盤,每當閃現惡分別念時,馬上取出來,在路邊供曼茶懺悔,直至懺淨了才繼續趕路。對我們很多人而言,這一點可能很難做到,有時生了惡念也無所謂,根本不察覺。所以,修行好的人跟修行不好的人,行為上確實差別很大。

    《大般涅槃經》講過:「世有二人,甚為希有,如優曇花。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為希有。」世間上有兩種人,像優曇花現世般極為稀有:一種是在輪迴中從不沾染罪業,猶如火中蓮花般相當罕見;一種雖以前世習氣等原因造了罪,但馬上就會意識到,當下念金剛薩埵心咒懺悔,這種習慣也十分好。

    前不久,學院有個管家用藏語給僧眾說事情,忘了我們學院的要求——語言要純正,講藏語就不能夾雜漢語;講漢語要用普通話,不能夾雜藏語。當時,他不小心說了個「拖拉機」,然後很不好意思,立即念「嗡班扎兒薩埵吽」。其實,說「拖拉機」也用不著懺悔,但如果你生了惡分別念,或者說了別人過失,這才應當念「嗡班扎兒薩埵吽」。

    然而,現在有些人根本沒有這個習慣,尤其是剛學佛的人,好像生惡念根本不在乎,沒有「我這麼做不對」的念頭,這是相當可怕的。其實作為一個修行人,調伏自心很重要,尤其《大圓滿前行》是非常殊勝的竅訣,最近我要求他們把《大圓滿前行》和《極樂願文大疏》錄下來,以便大家在開車走路時隨時聽。你們若能將這些法義記在心裡,反反覆覆地體會,則對很多方面會有極大利益。

    下面再講一個調伏自心的故事:在攀耶嘉地方,有一次,施主在眾多格西的行列中供養酸奶。當時,奔公甲格西也在其中。他看到施主給前面的人供奉了大量酸奶,不由得心想:「這麼好的酸奶,輪到我這裡,可能都沒有了。」(我們平時分東西時,好多人也是如此。尤其有時候我這邊分些吃的,坐在後面的道友見了,就一直在想:「到我這裡,肯定已經分完了。」哎,我們這裡要是有個奔公甲,該多好啊!)

    當萌生這樣的念頭時,奔公甲緊接著提起正念,認識到自己不對,於是暗暗自責:「你這位比丘,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不大,卻對吃酸奶有這麼大的信心。」隨即把碗扣下。當供養者來到他面前時,他因為生起了惡念,就說:「謝謝,我已經吃過了,實在不想再享用。」

    本來,他只想和所有比丘一樣,平等得到一份酸奶,並不含有什麼不善的成分。但僅僅因為有希望獲得好酸奶的私慾,他就懲罰自己,全然放棄了享用。

    我以前看過奔公甲的傳記,有時候他生起煩惱,就大聲地喊:「奔公甲,你為什麼天天自私自利的心這麼強!」有時候就動手打自己。他與煩惱鬥爭的故事,還是很精彩的。漢地有些大德也是如此。所以,我們作為修行人,一定要與煩惱搏鬥,經常審視自己的心。

    當然,我們作為凡夫人,剛開始的時候都一樣,煩惱特別強盛,經常此起彼伏。但只要毫不氣餒長期對治,隨時隨地斷惡從善、調柔自心,久而久之,煩惱的力量就會逐漸削弱,自相續就會完全充滿善業。

 

扎堪婆羅門

    從前,「扎堪婆羅門」時時觀察自心,每當生起一次不善念,他就放個黑石子;每當生起一次善分別念,就放個白石子。最初,他天天都是惡分別念,全部是黑石子;通過精勤對治,去惡從善,到中間時,呈現黑白各半;到了最後,已全部成了白石子。

    類似的公案,在漢地《佛祖統紀》中也有[2] :西天四祖優波鞠多尊者,最初在修行時,也採用過這種辦法:若生惡分別念,放一個黑石子;若生善分別念,放一個白石子。剛開始的時候,黑石子偏多,通過七天的努力,最後全部變成了白色的。之後,上師為他宣說四諦法門,他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我們在一切時處,皆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盡量生起善的對治,力求連細微罪業也不沾染。為了達到這一點,大家應該經常祈禱上師三寶及護法神,畢竟我們的心是有為法,上師三寶的加持不可思議,若能時時不忘祈禱,自己的心肯定會有所轉變。

 

注釋:

[1] 《太上感應篇彙編》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時,也引用了這個公案。

 

[2] 《佛祖統紀》云:「四祖優波鞠多尊者,摩突羅國人,容貌端正,聰慧辨才。商那初教系念,若起噁心當下黑石,生善念時當下白石。鞠多如教攝念,初黑偏多,次白黑等,至七日滿唯有白石。商那即為宣說四聖真諦,應時逮得須陀洹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