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常見韋馱菩薩〈站立〉

 

福州鼓山韋馱菩薩〈坐著〉

                                  

                                 福州鼓山韋馱菩薩坐像的由來

    福州鼓山湧泉寺有兩尊韋馱菩薩塑像:一尊是如常所見的立像,還有一尊本寺獨有的坐韋馱。要說這尊坐韋馱,真有一番來歷。

    那是在清朝雍正十二年(1773年)間,鼓山湧泉寺的老方丈圓玉禪師因要協助朝廷編修《大藏經》(也就是後人所稱的稀釋法寶《龍藏》),無法管理寺院,於是他推薦最小的徒弟法印為湧泉寺方丈,是為第一百代主持。

    法印是寧化人,姓李名象先,這一年年僅十六歲。法印自幼出家,刻苦好學,聰慧穎悟,但讓這樣一位毛頭小子來管理一個四五百僧眾的大寺院,一些資格老的僧人雖然心中不滿,但礙於是老和尚的安排,明裡不吱聲,背地裡卻都在等著看新主持的笑話。法印正式就任方丈後,更加埋頭鑽研佛學,刺血寫經,精進實修,所有功德,回向法界,寺中大小事務,都放手交給執事們照常辦理,自已甚少過問。

    過了一段日子,管糧倉的僧人前來稟報,說寺內糧食只夠僧眾四、五天伙食了,讓方丈及早想辦法。法印這才派人下山購糧,但仍然不夠寺內所需。為此,法印走出丈室,先拜大雄寶殿的如來,再拜天王殿裡的彌勒,最後到護法菩薩韋馱天尊像面前,拈香禱告,祈請韋馱菩薩幫助渡過難關。

    這天夜裡,法印方丈和往常一樣在禪床上靜坐,忽然覺得身體懶懶的,意識有些迷糊,似醒似夢中,韋馱菩薩出現在面前,對他說:明天一早有人送米來,快派人趕到江邊去挑米。法印方丈驚醒過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有失戒律,急忙起身重振威儀,再入禪定,直到天色微明,才走下禪床,洗漱畢,就敲動雲板,傳眾僧前來聽話。

    等到眾僧到齊後,法印方丈雙掌合十,默默禱頌一番之後,正聲對大眾說:昨晚韋馱菩薩示現,讓我們今早下山,到江邊挑米。年老體弱者,留在寺裡,年輕僧眾隨我下山去!

    這句話可把大家聽呆了,有人大膽提問:山下果真有米嗎?

    少年方丈鎮定地道:下了山就知道了。

    眾人不敢違拗,分頭去準備扁擔、麻袋,有幾個年老的本可以不去,為了走著瞧看個究竟,也跟大夥一起下山湊熱鬧。一行一百多人,翻過靈源洞,浩浩蕩蕩沿著一條通往魁岐的小路下山。

    剛走到半山腰,就看見江邊已有一艘海船被一隊官兵團團圍住。

    原來,這艘船是向暹羅國偷運大米的走私船。眾所周知,暹羅平時不乏大米,茲因國王泰薩羅駕崩,眾王子為爭奪王位引起戰亂,造成糧荒,米價暴漲,誘使沿海商販,冒犯海禁,鋌而走險,私運大米牟利。雍正年間,海禁極嚴,凡走私者,一被查獲,就要問斬。

    走私船於昨晚夜航入海之時,也就在方丈迷糊、韋馱天尊示現那段時間開始,海上驟然狂風大起,迫使走私船隻得就近折入閩江口避風,不料被盤查哨發現,一直追到魁岐,在此停泊,接受檢查。急難之時,米商脫口而出,說是運米前來施捨給鼓山湧泉寺的,云云。哨官哪肯相信,其實,米商自己也弄不明白,這些沒頭沒腦的話是從何說起。正在盤問間,看見山上來了這麼多手執扁擔的僧眾,就問:米商說,事先沒有和你們聯繫施捨之事,你們怎麼知道來這裡挑米?

法印方丈回答:此乃仰仗韋馱菩薩指引,所以才下山接米。

    那米商機靈得很,也湊上前插話:是呀!我們在海中航行,突然狂風大作,大霧迷濛,也是韋馱顯靈指引我們進入閩江口的。

    哨官很信佛,聽說韋馱顯靈,也就不再追問,只得督促卸米。那米商保住了頭顱不搬家,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也樂意護送大米登山,辦理施捨手續,圓滿功德。

    大米一進門,等不及進倉,大夥就擁到韋馱像前答謝。只見韋馱混身冒著大汗,好像累得站不起身來。這就奇了,木雕的神像哪能冒出汗水呢?眾僧驚異之餘,一齊俯伏叩拜,高呼:韋馱天尊,您太辛苦了!請休息吧。

    法印方丈乘此因緣,立即傳寺內塑工,再塑一尊韋馱坐像,讓他在大殿休息。這就是鼓山特有的坐韋馱來歷。

    鼓山韋馱菩薩顯靈的故事,很快被傳開了,登山瞻仰的人很多,施捨也跟潮水一般湧來,湧泉寺再也不愁沒有糧食了。

    法印方丈所立的韋馱坐像,文革初期被幾個紅衛兵破四舊砸了;1988年,又重塑了一尊,仍陳列在大雄寶殿的東北隅。新塑的坐韋馱如常人一般高大,踞坐在一方岩石上,全身披甲,一手持杵,杵尖斜指地面,狀似降妖伏魔。法印方丈所刺血書寫的經卷,僥倖保存下來,現在仍由湧泉寺僧眾保存著。

    至於說到砸韋馱坐像的那幾個紅衛兵的結果,當地人都知道他們沒有一個是得善終的。菩薩是慈悲的,菩薩不會懲罰人,但是,人自己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自己慈悲。慈悲與慈悲相應,才能感召祥和的人生,人心若惡念惡行,就只能是與地獄相應,由此感召的就是地獄的果報了。

    因果報應是天律,欲獲善果需善行。

http://hi.baidu.com/cishanyixing/blog/item/2e7c2cd98f8b103e32fa1c5c.html

福州鼓山湧泉寺

  鼓山,海拔925米 ,以山巔有巨石如鼓,每逢風雨大作,顛簸激蕩有聲而得名。位於山腰海拔455米 處的湧泉寺,前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風景秀美。為福州五大禪寺之首。

  據清代黃任《鼓山志》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樑開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湧,故名湧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賜額鼓山白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成祖賜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兩次毀於大火,寺內建築所剩無幾。萬曆四十七年(1619)至天啟七年(1627)間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禦書湧泉寺匾額。至今高懸寺門上方。

  湧泉寺目前的建築,多屬明、清兩朝以後重建和擴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間的格局,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經閣、禪堂、念佛堂、庫房、客堂、齋堂等組成,此外還有鐘樓、鼓樓、學戒堂、法界學院、東際樓、明月樓、放生池、回龍閣、歲寒樓等。計有大小殿堂25個,占地16650平方米 ,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沿山坡地形層層上升,構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寺院建築群。

  湧泉寺建築構思獨特,整個寺院依山領傍勢,建在山峰的頜處,堪輿行家稱為燕窩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遊人無論是步行、乘車,還是坐纜車,都看不到寺院,即使進了山門,仍見不到規模宏大的湧泉寺,素有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之說。

  湧泉寺有三寶”(陶塔、雕版、血經)三鐵”(鐵樹、鐵鍋、鐵絲木),價值連城。陶塔是指湧泉寺前兩側的一對陶瓷千佛塔,此塔燒制于宋元豐五年(1082),立於東者名莊嚴劫千佛寶塔,立於西者名賢劫千佛寶塔。通高8.3米 ,座徑1.2米 ,木構八角九層樓閣形式,現東塔有佛像1092尊,西塔有佛像1122尊。懸掛陶制塔鈴72枚。這兩座陶塔國內罕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湧泉寺的一大寶。寺內藏經閣,保存明以來佛經雕版萬塊,成為湧泉寺的第二大寶。藏經閣記憶體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龍藏》等,計20346冊。還有用貝多羅樹葉製成的巴厘文南傳佛經七種和歷代高僧大德刺血書寫的經書657冊,此為湧泉寺的第三寶。

  湧泉三鐵是寺裡的又一特色。一是大雄寶殿內三聖像前安放著一張鐵絲木供桌,據說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陰則潮;二是方丈室前有三株千年鐵樹,兩雌一雄,靈氣獨鐘,雌樹黃花如絨球,雄樹花型似絨塔;別處鐵樹罕見開花,唯這三株年年開花,真是奇觀,遊人可飽眼福。三是寺僧齋堂香積廚中,有一口大鐵鍋,口徑達1.67米 ,深0.80米 ,煮一次飯需放5包大米,1噸水,可供千人食用,是世上罕見的大鍋飯,飯熟後,鍋底沉結一層鍋粑,酥香可口,是湧泉寺的特產之一。

  出寺東行,過放生池、迴龍閣,再拾級穿過密林幽徑即達靈源洞。靈源洞為兩峰夾峙之深澗,深達6—— 7。此處山石疊嶂,古樹蔽日,苔痕斑駁,山石上到處是奪目的摩崖題刻,堪稱碑林。其中以宋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張元斡,明謝造制,與近現代太虛法師、郭沫若等人的摩崖題刻最為著名。

  在蹴鼇橋下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字,高達4米 ,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另有宋嘉祐辛醜年(1061)施無長題的喝水岩”3個楷書大字,更引人注目。據說開山祖師神晏在此念經,因惱於澗中流水之喧嘩,於是大喝一聲令溪水改道,所以稱喝水岩。臺灣何希梁五言詩刻:水流回喝返,千古絕喧豗,猶有懸崖瀑,還從雨後來。”“喝水岩之南有石門,兩石相峙,僅容一人通過。

  觀音閣泉:穿過石門有觀音閣。這裡的泉水從石雕的龍頭嘴中噴出,清冽甘美、沁人心脾,被稱之為龍頭泉。水質可與杭州虎跑泉媲美,若用五分硬幣置放于注滿泉水的杯中水面上,水滿而不溢,硬幣也不會沉入水中。用龍頭泉沖泡的鼓山半岩茶,水甜清純,令人喝不夠。

  湧泉寺南側有回龍閣、羅漢台、佛閣等景點。在回龍閣前的放生池中,塑有高大漢白玉石滴水觀音像,甚是壯觀。閣後有蘭花圃1961年,朱德委員長和副省長陳紹寬來參觀,朱指著古楓樹說:蘭花長在樹上,眾人不信,即派和尚上樹,果然從樹上采下寄生蘭花,後培植成園。朱德委員長題書蘭花圃”3字。如今新蘭放蕊,花香四溢,成了新的景點。

  湧泉寺有悠久的刻經史,據《鼓山湧泉寺經板目錄》一書統計,至1932年止,共刻經359種,其中明刻84種,清刻195種,多為楷書方冊,精妙絕倫。1929年,弘一大師來寺,見後大為讚歎,譽為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大師倡緣刷印十九部道霈禪師的《華嚴經疏論纂要》贈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經及佛學著述板片3613塊,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塊,各種佛像、書畫板片66塊,總計11375塊。(資料來源:東南新聞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 08:52 中國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