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月份海濤法師法語

 

0501.「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謙遜是智者、戰士的花鬘。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謙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0504.「古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福與禍全憑一心。心念善,自召福;心念惡,禍殃至。」

 

0505.「是心讓我們在輪迴裡徘徊流轉;是心不斷產生貪、瞋、癡、慢疑五毒;心必須為遍布三界的妄念負責。」

 

0506.「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也不須過於沮喪,因為相較於三惡道中無數眾生的苦難,我們的困頓實在微不足道。」

 

0507.「無論遇到好或壞的處境,兩者都會增長修行者的福德與智慧。修行者不會任由煩憂和欲望擺佈,因為他的心安住在無擾的圓滿正見中。」

 

0508.「如果我們能夠捨棄所有忙碌的世間活動,在佛法上的修行便能持續地直趨目標。」

 

0511.「佛教的實踐展開為社會倫理時,基本原則就是慈悲與平等心。」

 

0512.「眾生該想的唯有以慈與悲及於一切眾生,不要想瞋恚或害意。」

 

0513.「在佛陀時代,生物不可虐待,不可傷害,不可刀杖眾生。這種「無傷害」的理想,極受尊重——不害一切眾生。」

 

0514.「慈悲是一切美德之基礎。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的善根,皆以慈為根本。」

 

0515.「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為人導師,為人父母,為人兄弟,同歸道場,為真知識。」

 

0516.「我們須培養關懷一切有情的心:修行得愈好,我們的心愈是慈悲;環境愈差,我們對眾生的責任感愈強,於是我們修行也愈容易進步。」

 

0518.「因此我們應藉著各種機會,生起更強大的願力,希望自己愈加精進以服務眾生!」

 

0519.「邁向慈悲心之路的第一步,首先要培養對他人的同理心或親密感。這份親密不是肉體或情感上的親近,而是對一個人的關切與責任感。」

 

0520.「大悲心可說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因為佛是從菩薩生的,而菩薩的菩提心是依據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菩提心之因。」

 

0521.「「大悲心是菩提心之本」,將來能夠成就佛陀的一切功德,全都依大悲心的修習而來。」

 

0522.「慈悲的善巧與空性的智慧,應永不分離,猶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0525.「徒具悲心不足成佛,僅靠瞭悟空性亦無法得證。菩提心能息除一切逆緣,能圓滿自、他一切心願。」

 

0526.「菩提心有兩個面向:一是為了一切眾生,二是智慧的開展。菩提心是智慧的開展,證悟空性是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

 

0527.「菩提心是為了一切眾生福祉,企望成就完全證悟的利他心態。」

 

0529.「既然發菩提心——為造福眾生而求覺悟的利他心,就必須修四無量心:也就是慈、悲、喜、捨。」

 

0530.「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乃是引發菩提心的重要動力,對激勵利他精神有很大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