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經》對現代倫理道德和幸福人生的啟示      淳(2004/06/6

 

壹、               前言

 

編輯《佛光大藏經》中的《阿含藏》時,筆者曾經把北傳的四部阿含,屢讀再讀,因此對《善生經》的內容,烙下深刻的印象,記不得看過多少次,記不得和人分享過多少回,每一回都無比感動。因為整部《善生經》,充滿著釋迦牟尼佛對社會大眾的細膩關懷,是佛陀對在家人的倫理生活、道德生活、財富生活、智慧生活、慈悲生活的重視,是佛陀對在家人追求真美善人生、幸福人生的指導和諄諄告誡。而這些指導,這些告誡,正是現代人最需要,也最缺乏的。人類從來沒有出離過這種需要。

 

數位化時代的人性,和佛陀時代乃至更久遠前的人性,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現代更複雜。現代人透過科技的應用,使萬象顯現得更多元,更複雜,更絢麗;然而,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煩惱和苦厄、災難,也因此而更多,更數之不盡。許多人面臨「生命的無奈」、「生活的苦困」,都想出離生活的惡境,讓「生命更美好」、讓「生活更幸福」,卻沒有門徑。如果不能明白善之所由生,惡之所由生的因果道理,不明白善生、惡生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又怎能期待開啟善生之門呢?《善生經》就是為佛陀為我們開示善生之道、善生之門、惡生之道、惡生之門的聖經。

 

善生經》不僅是一部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教材,也是一部最好的「人生哲學」教材、「倫理教育」教材、「幸福人生指南」。人世間,除了極少數的智者,能活在痛苦中而不覺其苦,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活著外;大多數的人是苦多樂少,一生始終活得糊里糊塗;有些人雖也是苦多樂少,但有好因好緣,遇到善知識的啟迪,改變觀念,少欲知足,因此越活越明白,越活越有意思,越活越善美,走時了無遺憾。然而多數的人,是在無窮無盡的痛苦中過一生,不明不白地應付這一生,越活越乏味,越活越無奈,越活越苦難,走時無限遺憾。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中告訴世人:如何讓個人的生命活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很安樂;如何讓家庭很幸福,很美滿;如何讓人際關係很和諧,很良善。《善生經》是永世的「好好活一生」的寶典。

 

《善生經》的「善生」,是一個青年的名字,是佛說《善生經》裡的當機眾,梵語Sivgalaka,音譯為「尸迦羅越」,「善生」是意譯,其父為佛陀時代印度王舍城的長者。「善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充滿期許和祝福的名字所謂「善生」就是身心健康,家庭安樂,經濟富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無缺,無煩無惱,無憂無慮,無懼無畏,自由自在,與人為善,自利利他,既不辜負此生,更為來世修好因緣。「善生」以現代話說,就是「真善美的生活」、「幸福的生活」。

 

在全世界五十幾億人口中,「善生」是多數人的遙遠夢想,可是人人都想這個夢成真。可悲的是,當人們在夢想擁有善生的同時,絕大多數的人們卻正活在「惡生」中,水深火熱般地過日子。「惡生」是多數人的生活寫照。

 

二十一世紀影響人類善生的問題很多,諸如自然生態保護、各種環境(包括土地、空氣、水資源)污染、地球暖化、種族迫害、宗教信仰等諸多問題,加上國際戰爭、糧荒、價值觀金錢化、倫理道德日益下沉、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增加、傳染病菌不斷突變、網路犯罪、毒品氾濫等,這些都是屬於公共性的、全球性的問題,要靠各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各國政府以及聯合國來共同解決,我們只要作到覺醒和充分配合改善即可。除此,就各個人,就各個家庭來說,每個人、每個家庭只要作到佛陀在《善生經》中所開示的人生功課,就能圓成「善生」的夢想了。倫理、道德、財富、智慧、慈悲,是個人、家庭與社的莊嚴,缺了這些莊嚴,個人和家庭就不真不善不美了;個人和家庭都不真不善不美,社會的真善美就更遑論了。倫理、道德、財富、智慧、慈悲是建構真善美人生、真善美生活、幸福人生、幸福家庭的必要條件,是「作為一個人」的必修功課。

 

佛陀在《善生經》所開示,所建構的「善生法門」,主要有六大項:

(一)要能身口遠離四惡業──即戒止殺、盜、淫、妄的因與行。

(二)要心不起四惡事──戒止貪、瞋、怖、癡的心行。

(三)要知六種損財法而不為之──不耽於酒色、不好賭博遊戲、不放蕩荒逸職守、不迷於歌舞伎樂、不懈怠懶惰。這是六種「保富法」。

(四)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親友──學習辨識善惡親友的十六種方法。

(五)要尊重禮敬、恩酬供養六方──即各自盡本份,守護父母與子女、師長與學生、丈夫與妻子、主人與僕隸、親友與親友、宗教師與信眾的六種人際倫理,。

(六)計劃性的經濟生活──先學習而後工作、治產,先治房舍而後成家;四分理財,對生活日用、投資置產、提備不時之須等要有計劃;致富之道應學蜜蜂--踏實、點滴累聚、辛勤、合作、不求快速。

 

世事多變化,山河大地會變,人類生活的方式會變,人類賴以維持生計的方式會變,人類生活環境的樣態會變,人的感受、識覺、思維、行為模式,無一不隨著外在客觀因素而不時地改變。然而,世間還是可以找到一個永遠不變的真理,那就是人類不管面對到怎樣的無常,始終汲汲於追求好的生命品質,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追求幸福的生活。可是,大多數的人獲得的是恰恰相反的結果,只因為不明白「善生」的因果,又因為無明而造業,以致自己為自己打造了「惡生」。

 

從《善生經》的內容,我們看到兩千六百年前,佛陀教導人們追求善生的一些許方便法門,我們也看到了現今多數人所面臨的種種生活問題,其實只要依著佛陀在《善生經》所講的準則來生活,就可以免於苦厄,獲得「幸福生活」了。

 

貳、               《善生經》的版本和內容簡介

 

一、《善生經》的版本

 

漢譯的《善生經》,共有下述四種不同的譯本:

 

(一)、《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一卷,後漢時代安世高所譯。[1]

(二)、《佛說善生子經》一卷,劉宋時代支法度所譯。[2]

(三)、《善生經》,收錄在《中阿含經》第三十三卷中,編號第135經,東晉時代僧伽提婆所譯。[3]

(四)、《善生經》,收錄在《長阿含經》第十一卷中,編號第16經,後秦時代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4]

 

以上版本,在大正藏、卍藏、縮刷藏、高麗藏、明藏、佛光藏均有收錄。

 

此外,南傳大藏經《長部》卷31中,也收錄此經,經名《教授尸迦羅越經》,巴利語《Sivgālovāda-Suttanta》。此經亦有巴利本、英譯本、日譯本(收在「日譯南傳大藏經」中),和漢譯本(收在元亨寺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中)。

 

比較以上各經內容,安世高譯的《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和後秦時代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的《長阿含經》中的《善生經》為同本異譯;支法度所譯的《佛說善生子經》和《中阿含經》中的《善生經》為同本異譯。

 

安世高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由安息到洛陽,展開譯經工作二十餘年,計三十四部四十卷;支法度於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譯出《善生經》、十善業道等經;僧伽提婆於東晉隆安年間397~401)譯出《中阿含經》六十卷。佛陀耶舍和竺佛念譯出《長阿含經》則在姚秦弘始十五年(413)。

 

安世高是安息國(今伊朗)的王子,後出家為僧;支法度是月氏(今阿富汗、喀什米爾)人。安世高與支法度來到中國的時間相差約一百五六十年左右,卻先後譯出《善生經》,推測這部經至少在當時的西域諸國,是被極端重視,而且是長時間被弘揚的,在中國傳譯後,應該也是被廣為流傳。「善生」是沒有人不想得到的。既然想要「善生」當然就得明白正而不邪的法門,並靠自己實行這一法門,才能為自己及為家人經營出踏實的「真美善人生、真美善家庭、真美善生活」。「善生」是個超越時空的普世性的渴望,而此一夢想成真其實並不太難。所以,兩千六百年來,流傳佛教信仰國家的統治主及高僧們,必然會大力弘揚這部跨越時空的人生寶鑑。

 

二、《善生經》的簡介

 

《善生經》的內容是記錄:

 

佛陀住耆闍崛山,一日上午,入王舍城托缽,路途中,在河邊看見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紹承他父親的遺命,每日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的天神,祈求諸天護祐他的生命與財富。

 

佛陀隨順此因緣告訴善生:有智慧的人,不作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這四種惡業,若作之,此生苦厄、懊悔,死後往生惡道;貪欲、瞋恚、怖畏、愚癡這四件事也置人於惡道中。凡是犯喜歡飲酒、喜歡賭博、喜歡懶惰(好睡)、喜好請客、憍慢輕人,和犯殺生、犯偷盜、犯邪淫、犯妄語四罪的人,必然會敗損自己既有的各種財富,尚未獲得的財富也將得不到手。犯了這六種過惡,即使再怎麼禮拜六方天神,也沒有用。接著佛陀再開示識知四類型十六種惡知識(惡親友)、四類型十六種善知識(善親友)的方法,並強調應擇其善者而從之,辨其惡者而遠之,才能保富保安,護祐己身和家庭。隨後再宣講佛教聖法律中禮拜六方的意義,開示父母與子女的親子倫理、老師與學生的師生倫理、丈夫與妻子的夫妻倫理、主僕之間的工作倫理、親友與親友間的親友倫理、宗教師與信徒間的師信倫理,及彼此相互對待之道。

 

最後佛陀將前述內容,以偈頌的方式,為「善生之道」作總結。內中,除強調六種人倫的規範和經營外,還強調九項事:

 

一)、凡人富有財物時,當思布施利人;與人財利者生天,獲利與人分享者,處處安樂。

(二)、以義攝受世間,是近樂之本;以恩攝受於人,當如母之為子;以善攝受天下,獲福無數;以喜處眾會,得利益平安;以信戒莊嚴自己,得善名聞。

(三)、工作當勤奮不懈怠,為人處世當捨慳吝行。

(四)、聚積有財貨,當舉義行,饒益社會,福利眾生。

(五)、當先精勤於治學,而後才能治產。習有專業知識和技術才能獲利。

(六)、執行財務四分經營法:一分供衣食等生活日用,二分作本求利,一分藏儲以備不時之需。

(七)、事業經營:可作農、經商、蓄牛、蓄羊等。

(八)、先嚴治房室而後結婚成家。

(九)、治產求利,以漸進式,要如蜜蜂採花粉釀蜜,要如大海納細水成洋,日日有所進,日日有所增。不求近利,不求暴利。

 

各版本《善生經》因傳譯不同,內容稍有出入,但整體而言,不出上述範疇。

 

至於北涼時代曇無讖所譯的《優婆塞戒經》,是《善生經》大乘化的發揚,《善生經》講的是個人「善生」的法要,這是以個人「自利」為著點的基本法;《優婆塞戒經》則是以「自利利他」兼濟為著點的福利有情法,是自度度他並行的菩薩法。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現唯存漢譯本。

 

《優婆塞戒經》係佛在舍衛城祇園精舍,為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五百比丘尼、千優婆塞、和五百乞兒所所講的經,當機眾即名善生的人。經文一開始,善生就向佛舉問:「六師外道有禮拜及供養六方,以求諸天賜福的教法和習俗,不知在佛法中是否也有類似的禮拜及供養六方?」佛陀回答:「我佛法中也有六方禮拜供養法,此六方即是六波羅蜜。…」在全經的第一對答中,佛陀就直陳:以智慧為導,以六波羅蜜供養六方眾生心之所望,即能增長壽命與財富。全經分為二十八品,說明菩薩的發心、立願、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特別在受持品中,除說明在家菩薩應受三皈、五戒之外,更提出六重戒、二十八失意戒等。由《優婆塞戒經》的全部內容看,可以知道這是由《善生經》敷演而成的大乘經典,是原始《善生經》的補述。經文最後總結是,人有能勤修六波羅蜜,是人名為供養六方,是人能增益財與命。



[1] 大正藏vol.1,pp250b~252b

[2] 大正藏vol.1, pp252b~ 255c

[3] 大正藏vol.1,pp 0638c ~ 0642a

[4] 大正藏vol.1,pp 0070a ~ 0072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