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的足跡---過堂》

佛門攝影九年,張望的系列作品獲得

“休閒在杭州”全國攝影大賽特等大獎

他歷時三載設計並攝影的畫冊

《靈隱寺》獲得國際國內十大攝影、設計獎

他擔任總攝影的杭州大型文化叢書《西湖全書》

第一分冊獲得“五個一”工程獎。

2005年,在由中國政府主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上

他的佛像攝影作品被作為大會開幕式主題形象

展示於來自全世界的代表眼前

  《中國寺廟印象之一 - 過堂》

獲 2004 年第十三屆奧地利國際超級攝影巡迴展

中國專題組三等獎
  

西元 2003 年 12 月某日凌晨時分

中國靈隱寺的僧侶們在早齋過堂儀式結束後依序步出齋堂

該儀式作為僧侶們每日修持的一種方式

在中國漢傳佛教寺廟中已延續了一千多年

  

創作體會

  這是我三年來為靈隱寺拍攝作品之其中二幅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其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所蘊含的哲理啟示和人文知識,使古往今來無數人們為之傾倒,歷朝各代藝術家以佛教為創作題材的作品無以計數。

我十數年前就讀於中國美院時即對佛教題材的創作非常神往。後夙願得遂, 在迄今持續六年的佛門藝術創作中,我與僧侶們食住相同,行臥相偕。

為了從根本上理解佛教從而拍攝出有深度的佛門作品,數年來我邊拍攝邊研讀經典教義,聽高僧講法,與法師們交流心得,與苦行僧一起行腳和參禪。

以我粗淺的學識,我感悟到佛教的教義核心是一個“ 空”字--即天地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自然界億萬年來山川江河的不斷隆起與下沉,生物的不斷進化與滅絕,人類的不斷生長與衰老!

誠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然教理是一種思想而非有形物體,如何用攝影語言表現這種境界,確是我數年來彼費心機思索的課題。

2002年我受邀開始拍攝靈隱寺。靈隱古剎為千百年來中外馳名的佛教禪宗大叢林,學修戒律十分規範嚴格,其中的早齋過堂尤足令人神往。我即住在齋堂鄰近處,往往是凌晨過堂宏亮的念誦聲催我起床。

過堂是漢傳佛教規定的僧侶每天必修課之一, 該儀式的主旨是報恩,即用齋前後均須舉行經咒念誦儀式,用齋中應心存五種觀想,以報佛恩,報法恩,報眾生的供養恩。聽著那動人的梵音,看著那規範劃一的儀式,此情此景我的心靈也隨之震憾,神飛天外!

但當我嘗試用常規手法著手拍攝時,發現拍出的片子恰如佛教儀式的資料片。並且由於凌晨時分光線暗,100vs反轉片拍出的人物結像也不清晰。

後多次嘗試用各種表現手法,皆未能體現出佛教的意境,充其量只能算作生活的再現,為此曾經苦悶和失望過。後有見識雅緻的攝影朋友自遠方來,與杭州某出版社師友一起對我該場景的拍攝給予了肯定及指點,激起我從新嘗試的決心。

之後有一段時間,逢過堂時我有意不帶攝影器材,站在隱蔽處默默地看著整個進程。在各個有可能的位置反覆地觀察研究。

一次在齋堂樓上我意外地發現過堂結束時的場面最合我意,而用慢速度最為適合。於是有幾天我凌晨四時起床,即在齋堂樓上架好相機,調好速度靜候心目中那瞬間的到來---

我想象中的理想畫面是:儀式結束時中間肅穆靜立的僧值法師和二邊流動虛化的人及背後整齊劃一的碗筷。既表現了諸相虛幻,空便是色的教理,以虛表 ”空”,又表現了佛教嚴格的戒律和莊嚴的儀表。從藝術上則追求一種動靜虛實之美。

經過數次的周折,先後嘗試採用了幾種不用的曝光速度及方式,終於在數十張反轉片中挑出了這張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