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華護生協會.生命電視免費結緣贈送.歡迎隨喜護持助印

活出意義來

信念和希望,使陷於絕境的生命重新獲得了機會。

 

    老師給學生出了一道題目:有三個在沙漠中迷了路,一個是政客,一個是地質學家,一個是詩人,他們結伴而行,帶的水很快就用完了,沙漠中最為缺少的就是水,沒有了水,他們聽見死神的腳步在接近,可是最後,三個人終於走出了沙漠,請問是誰的主意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的:沒有一個人選政客,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選地質學家,只有一個人選詩人。

    為何不選政客,學生的看法比較一致,政客在沙漠中能做什麼呢?政客說,要是有人給他水,他以後一定給他一頂烏紗帽,這樣的空頭承諾,在此時能起什麼作用呢?

    絕大部分的學生認為是地質學家的主意起了作用,因為地質學家有著專業知識,他可以在沙漠中找到水源。

    只有一個學生選了詩人,他的理由是詩人即使要死去,也會選擇一種悲壯的姿態。詩人會想像,在前面不遠的地方,只要翻過這個山坡,就是綠樹環繞、小溪流淌的景象。在政客無所作為、地質學家為找不到水源發愁之時,就是靠著詩人的這種信念──相信前面一定有水的信念,他們三人最終走出了困境。

    這位學生的發言得到了滿分。

    信念和希望,使陷於絕境的生命重新獲得了機會。

    「活出意義來」,這是奧地利的精神學家弗蘭克的信念,也成為他以後精神醫學的精隨。

    弗蘭克經常問陷於生命絕境的病人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不自殺呢?」病人的回答千奇百怪,但總會有助於為他提供治療的線索。弗蘭克為什麼喜愛問病人這樣的問題呢?這與他自身沉痛的經歷有關。經歷過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生涯的弗蘭克認為,一個人只要不選擇自殺,就一定能找到治療的方法。

    二次大戰時,弗蘭克被關進了集中營,他的親人不是死在囚牢,就是被送進了煤氣間。雖然剛進集中營的時候,每個人都曾有逢凶化吉的奢望,但很快發現這種想法完全不切實際。在集中營裡,連毛髮都被剃淨,人除了一個赤裸裸的身軀外,可謂一無所有。弗蘭克看到一但身邊的某位同伴在抽菸,就知道他已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而生存意志一但喪失,便很難再恢復過來。

    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中,看不出活下去有什麼意思的同伴,生命很快就枯萎了。這讓弗蘭克感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顯得至關重要。他覺得,陷入絕望的人應該認清這樣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應該認識到自己隨時在接受生命的追問。最終,我們會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活著便可能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尋找出意義。你了解自己「為何」而活,便承受的住任何煎熬。

 

漫步遐思錄

   弗蘭克說:「任何人只要活著,就有理由去懷抱希望。」

感恩台中蕭又萱小菩薩發心打字及校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