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更有意義

一切都由動機決定。

1.對修行者而言,知道怎麼過生活最具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這取決於我們是否瞭解「什麼是修行、什麼不是修行」,

  以及「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之間的差異。

  擁有這種知見的利益無窮無盡、令人難以置信。

2.我們每日二十四小時的所有行為,每一項都可以變成無上正覺的因、

  解脫的因、來世安樂的因,或投生於三惡趣的因。

  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發心。

3.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所做的一切都以菩提心為動機,

  就累積了無量功德。每一項行為都變成不只是你自己成佛的因、

  安樂的因,也是其他每位有情安樂的因。

4.例如,有四個人持誦同一篇佛教祈願文:

  第一個人,懷著「為利一切眾生願成佛」的動機。

    因為這種動機,所以這樣持誦變成無上正覺的因,

    不只是持誦那個人成佛的因,而是一切有情成佛的因。

  第二個人,持誦祈願文的動機是「欲求自己能解脫輪迴」。

    這項行為不會變成一切有情成佛的因,

    只會成為那個人獨自解脫輪迴之恆常安樂的因。

  第三個人,懷著「為了獲得來世安樂」的動機而持誦。

    其果報既不是成佛,也不是解脫,只會是未來某一世的安樂。

  第四個人,懷著「貪著今生安樂」的動機而誦祈願文。

    雖然那是法的祈願文、是佛陀的教授,但這個人的持誦既不是法行、

    也不是修行,而是世俗法、苦因。為什麼?因為貪著今生的動機,

    具有干擾內心的負面影響,讓心不得安寧。

    所以,這種動機與行為本身均歸類為不善行。

    它們之所以是不善行,是因為果報是苦。

5.阿底峽尊者被他的譯者種敦巴問及:

  「只為今生而做的行為,果報為何?」時,

  阿底峽尊者說:「這類的行為會招致不幸、投生苦趣:

  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6.雖然我用持誦祈願文來舉例,但我們必須瞭解,

  上述內容適用於我們每日二十四小時的所有行為:走路、坐臥、飲食、

  說話、在工作崗位上工作、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是呼吸。

  每一項行為都可以變成無上正覺的因、解脫的因、

  來世安樂的因或投生三惡趣的因。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發心。

7.例如,喝水這項簡單的行為,僅是吞一口水,都可以是成佛的因、

  解脫的因、來世安樂的因或投生痛苦三惡趣的因。

8.如果你以如法的發心喝水,喝水的行為就變成佛法;如果你以世俗的、

  不如法的發心,以貪著或甚至更糟的瞋心來喝水,

  這項行為就是不善行,是投生三惡趣的因。

9.所以,我們應該如此思惟:「如果我用菩提心的發心來喝水,

  無論喝多少口水、多少杯水,每一口都變成無上正覺的因、

  一切有情安樂的因。然而,如果我用貪著今生的發心來喝水,

  那麼每一口、每一杯,都只會變成苦因:

  難以忍受的三惡趣苦和人類會經歷到的所有問題。」

10.如果我用貪著今生的世俗心和你說話,

   那麼,我說了那麼多個小時的時間,

   每一剎那都會變成不幸轉趣的因、苦因。

11.如果你懷著對今生的貪著去睡覺,你睡越久,就造了越多惡業、

   越多投生惡趣的因。寫信、閱讀、看電視時也一樣,

   動機決定那項行為是否變成法行、安樂因,或惡業、苦因。

12.同樣的,當你去購物時,你的動機決定了它會變成為其他有情成佛的因、

   你自己的解脫或來世安樂的因,或者苦因。如果你以對今生的貪著去購物,

   每一次你買了什麼東西,都造下惡業,所以都不是法行,而是苦因。

13.如何用菩提心購物?當你去購物時,如果是買東西給別人,

   要誠心想讓他人歡喜,絲毫不貪婪執著於自身安樂而送他們禮物。

   如果是買東西給自己用,要思惟:「我是一切有情的僕人。

   我的任務是要解脫他們遠離一切苦,並引導他們成佛。

   所以,雖然是我要用這些物品,但終究,這都是為了他們。」

14.用這種方法來使用你買的東西:懷著你是他人的僕人、

   你受用的一切終究都是為了他人的想法。

15.如果你用菩提心購物,不但能避免造惡業,

   還能造下自己和一切有情成就無上正覺的因;

   如果你用出離心購物,就造下安樂的因;

   如果你用空正見購物,你就透過斬斷無明的根而造下解脫輪迴的因。

   最好是用菩提心購物,因為這能帶你到佛果。

16.同樣地,當你在工作崗位上工作時,

   如果你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是以菩提心為發心,

   決心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而成佛,每一刻都變成其他有情安樂的因。

   但如果你以對今生的貪著去工作,你做的一切都變成在惡趣受苦的因。

17.因此,每日出門工作時,省思你生命的意義、

   你要帶給一切有情安樂的普世責任。

   可能的話,藉由思惟:「為了帶給一切有情安樂,

   我必須成就無上正覺,所以,為了承事一切有情,我將去工作。」

   來不斷發菩提心。

18.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思惟。

   假如你是個喜劇演員、歌手或音樂家,

   就思惟你正供養他人欣賞你所演出的安樂,

   讓他們忘卻憂傷、失意或甚至瞋怒。

19.光是行為的一開始發菩提心並不夠。隨著時間流逝,

   你必須再三檢查以確認你依然是為了他人,而不是為了自我而工作。

20.此外,也要不時地隨喜。思惟:「我何其有幸,能夠完全承事他人,

   提供給他們許多安樂,讓他們能利用我而獲得安樂。」

   因而內心充滿歡喜。

內在教育優先

1.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必須學習兩件事。

  首先是如何做實際的工作,怎麼做好你的工作,

  也就是你在學校裡所學的。

  這是世界上大多數人接受教育時,都會如實行的事。

2.光這樣並不夠,那還不足以確保你的行為能夠成為無誤的安樂因。

  光知道怎麼做你的工作永遠無法徹底解決你的問題。

3.忽視了內在教育、忽視該以何種態度履行你的職責以及該如何過生活,

  只專注於外在的教育,無法讓你內心得到滿足感或成就感。

4.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瞭解做事時如何正確地運用自心。為什麼?例如,

  你如果懷著如法的發心(或許是為了你自己今生之外的安樂

  或他人的安樂)去工作,那麼無論你做什麼,

  都變成安樂的因、下一世便能有好的轉世、擁有善趣身。

5.更好的是,如果你有菩提心的發心,

  為了一切有情的緣故決心成就無上正覺,

  那麼秘書的工作、烹飪或其他任何工作,都變成一切有情成佛的因。

6.所以你可以瞭解內在的工作(如何運用你的心、行為如何發心)

  遠比外在的工作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你所做的事會變成樂因或苦因。

  教導如何正確運用你的心這點,正是我們在學校課程中所遺漏的。

  學校、學院或大專院所並不教導如何明智地過生活。

7.因為你工作會得到報酬,所以顯得好像是樂因,你也相信它是樂因。

  由於你是出於世俗的動機、對今生的貪執而做,

  無論你把工作做得多完美、多純熟,或賺了幾十億美元,

  實際上,你做的工作永遠不可能變成樂因,反而不斷變成苦因。

8.其實,你的工作只是獲得薪資的助緣;你能獲得薪資的主因,

  是你過去藉由慷慨布施他人或供養皈依三寶、

  其他聖物等等而造下的善業。

  也只有藉由之前所造的善業,你才能得到工作。

  工作本身只是你獲得報酬的一項助緣。

9.這樣你就能瞭解到,你所欠缺的就是「業如何運作」的教育。

  在世界各地你都會發現有人從沒在學校或大學裡受過教育,

  或終其一生連一天都沒工作過,但卻極為富有,擁有足夠的錢過幾輩子。

10.這顯示了一般認定的成功(有錢、有名望),

   既不需要外在的教育或所謂的「職業」,連一份正規的工作也用不著。

   這全都取決於業。

出自中華印經協會E書網http://www.sutra.org.tw/ebook/f/book_f_25.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