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臘八粥看佛教民俗文化的包容

 

20080116 佛教線上

 

 

 臘八時喝臘八粥,在外國人眼中有了老北京味道,可見這一風俗對百姓生活的影響。而臘八在佛教中則是有著自己的意義。

 相傳,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證道,並於臘月初八徹悟成道。後來,為紀念釋迦牟尼修行成道,各寺院在臘月初八都要誦經,並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而在舊社會,寺院的施粥對很多窮人來說是改善生活的一次機會,所以很受歡迎。慢慢地,臘八吃粥的習俗傳入民間,成為中國人延續千年的風俗。

宗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滲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傳統習慣習俗都來源於宗教。透過現在到寺廟裡喝臘八粥的人越來越多的現象,我們還可以看出當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覺醒,以及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復興,甚至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廣化寺方丈怡學法師說。

 臘八喝臘八粥的風俗,遍佈華人居住地。台灣的海云法師說,佛教界認為臘八是佛成道日,都會在這一天舉行法事活動。台灣的寺院也不例外,臘八時喝臘八粥在台灣非常盛行,會有很多人來寺里喝臘八粥。在紐西蘭的奧克蘭,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寺院在臘八舉行活動的時候,很多平時不來寺院的人那時也都會來,甚至是來寺院人最多的時候。在紐西蘭,在臘八舉行活動的寺廟,有時甚至成為一年中親友難得的幾次聚會的地方。

通過寺院臘八施粥的習俗,我們應該看到更深一層的東西,就是寺院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它所具有的特殊的經濟作用。海云法師說,在舊社會,經常是有錢人在供養著寺院,寺院對這些供養資源進行收集並加以合理利用,在必要的時候再把這些資源施捨出去,比如救災、救生等。在某種程度上講,寺院起到了一個資源整合的作用,發揮了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功能。隨著經濟的發展,臘八粥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是用來保命,而現在則是用來保平安。

(資訊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