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竹仁寶哲開示─調整聞法及修行動機

祈竹仁寶哲開示調整聞法及修行動機

 

    在聽聞佛法講解前,聽者應生起正確的聽法動機。我們在今生有幸得到了寶貴的暇滿人身,實在不該浪費,應致力尋找成佛之道,以及進入此道之門。我們必須刻意地調整自己的發心,修行經驗較深的行者並不需這樣去做便能自然生起,但以我們的程度來說,必須要這樣刻意調整動機。

    既然我們有幸得到暇滿人身,就必須要珍惜,未來生很難再有這機會,是故不可浪費。佛、菩薩經常告誡我們要珍惜暇滿人身,原因是已得之人身於未來生很難再得到。如果大家有到不同的道場聽法,每位法師在開始時都說暇滿人身教法,大家可能有聽厭的感覺,但這點其實十分重要。現在說的「暇滿人身」並非普通人身,而是具足「有暇」和「圓滿」(八有暇和十圓滿)的人身,因此要好好珍惜。

    普通人身其實與畜牲分別不大,故得到暇滿人身者必須盡力去取得一個心要成就,為這暇滿人身取得一些意義。如果不強調這點,只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可能大家仍會拖延時間,不會認真地修行。人生無常,我們並不知死期何時來臨,故千萬別陷入拖延修行的境況。

    佛教徒與非佛教徒對比,世俗認知有很大分別,非佛教徒見到佛教徒坐著修行認為是浪費時間,因他們認為財富比人身重要。反之,佛教徒並不想浪費暇滿人身,不想刻意追求財富,因為他們知道有過去生和未來生、知道必須在今生種下大善因,才有可能在未來生再次得到暇滿人身。這道理大家都能輕易明白,並不需要問上師、占卜、向有神通的人問下生將投生哪一道,自己計算一下今生所作善惡便會自己知道。

    現在大家只要計算一下所做的惡業,就很清楚下世得到暇滿人生的機會有多渺茫了。想來生得到好果報,必須恒常修行才能獲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對三寶、因果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否則一生就會像溜冰一樣一滑便過去了。這比喻形容對皈依、業、因果沒有信念的情況,雖然我們修行時常唸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我們一下便唱過去了,好像很想趕快唸完的樣子,其實完全沒有打動自己的內心,也沒有生起皈依的覺受。

    大家已計算過善、惡業的比例,得知自己所作所為與人天善果背道而馳,下一世肯定投生到地獄去。但是只停留在擔憂的層面是沒有用處的,我們應該培養對三寶的信心,向三寶祈求、懺罪,用盡一切辦法去改變這境況。只是傷心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以此作為基礎,生出對三寶的皈依心,把來世不墮地獄的事交托給三寶,一心皈依。懼怕三惡途苦、祈求三寶護佑來生不墮三惡道,此是第一重動機。

    以此為基礎再加深一層,我們想到:「一次又一次做惡業後,才祈求不墮三惡道,並不是究竟的辦法。即使我不墮三惡道,仍未脫出輪迴,這不是最理想的處境!」我們再進一步想:「我必須脫離輪迴!」,培養出第二種動機——欲求脫離輪迴的心。要達到脫出輪迴之目的,必須消滅煩惱與業障。如有業障就離不開痛苦,只能在苦海輪轉。輪迴如沸騰之水、如火山熔岩,我們多留一剎那也不能忍受,須馬上用盡一切辦法離開苦海,故生起第二層次之發心,希望儘快脫離輪迴、離開生死苦海,生起出離心,這亦是對自己的悲心。這基礎是發自珍愛自我、與生俱來的動機。我們求學、上班是照顧自己的利益,現在我們只需把眼光放遠為未來世之利益,故我們可說這實為對自己的悲心。

    只對自己發慈悲心要脫離輪迴是不圓滿的,只為著珍愛自己而脫離輪迴並不圓滿,必須生起平等心、珍愛一切有情眾生,而非只珍愛自己,故我們再進一步發心要證果以利眾生,而發起第三層的發心——發願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成佛。

    以上機生起後再想,成佛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從顯乘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來積聚功德才能成就,但我們不忍見眾生每一剎那都在受大苦,故發願要馬上成佛來利益眾生,如此生起第四層次的動機。

    以上是以簡單方法來調整動機。我們其實亦可以用更詳盡的方法進行調心,但按照剛才所教的做可說已經如法並且足夠。

    無論修顯乘或密乘法,必須用同樣思維方式,首先調整發心。調整動機是很重要的環節,好比做麵包必須用酵母與防腐劑,有酵母才能發起麵包,而防腐劑能把存放時間延長。如缺此兩種材料,只有水和麵粉便發不起和易變質。同樣的道理,如沒有正確的修法動機,即使我們很努力修持佛法,也不會有力量,而且難以持久。

    另舉一例子,就算你到不同地方買食物回來,如果缺少了一個電冰箱,不管你的食物從哪裏買來,最後都會變壞;同道理,不管你到過多少個道場、聽過多少教法、修過多少不同的法門,如沒有一個好動機,便沒有多大意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