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數面前的白石子

    人的心性,既可以被真、善、美充盈,也可能被貪、瞋、癡等填塞。

    一代高僧潘公傑修練打坐的時候,總是在面前準備兩袋小石子,一袋為白色,一袋為黑色。潘公傑的用意是:每當一個善念出現時,他就從袋中取出一顆白石子放在跟前:每當一個惡念出現時,他就從另一袋中取出一顆黑石子放在跟前。      

    潘公傑就這樣放黑白石子,放了三十年的時間。等到面前擺的全部是白石子時,他終於變成了一代高僧。

    有個和尚聽說了潘公傑的事跡後,大受啟發。他決心效仿潘公傑,把自己也修成大師。

    和尚也學著潘公傑在面前放黑白石子,過了三天,他就去找方丈說,他面前的石子已全部變成了白石子。

    方丈沒有問弟子是怎樣放石子的,他只問了一句話:「在這三天裡,你有沒有痛哭過?」和尚不知方丈所云何意,答道:「沒有。」

    方丈忠告弟子說:「你離潘公傑的境界還差得遠呢!潘公傑在白黑石子中辨識善惡二念,每到晚上,他開始檢點石子。剛開始時是黑石子多,潘公傑深深地自責,並痛哭流涕『你被惡念糾纏不休,竟然還不知悔過嗎?』」

    三十年的痛苦自責,才換來高僧一朝開悟。沒有對內心的嚴厲審視和反省,你就不會不斷地根除自己的惡念,一步步趨向善的至純之境。

    看來,善惡之念,表面在石子,其實最終並不在於石子,而在於人的心性。

    人的心性,既可以被真、善、美充盈,也可能被貪、瞋、癡填塞。

    有時,明明是心性出了問題,人內心不深刻反省,卻把自己迷失的原因,歸之於外在表像的可惡。

    晉朝的吳隱之,以清正廉潔著稱。他赴任廣州刺史時,廣州境內貪污成風。民間傳說當地之所以貪汙成風,是因為廣州石門有一泉名「貪泉」,凡是喝了貪泉水的人,沒有不起貪心的。有人還誇張地說,即使是六根清淨之人,只要喝了貪泉裡的水,也會升起一股股貪欲之火。

    一時間,貪泉臭名遠揚。那些貪官汙吏總給自己找理由說,自己控制不了貪欲,原因就在於喝了貪泉的水。

    吳隱之聽說之後,決定親自去證實一下這種神乎其技的傳言。他來到貪泉邊,捧起泉水連喝幾大口。除了清澈甘甜之外,吳隱之沒有感到泉水有什麼異樣。

    吳隱之明白了,做人貪不貪,與泉水並沒有什麼關係。他當場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詩的大意是說,人們都說喝了這泉裡的水,馬上會生貪欲。但是,假如伯夷和叔齊這樣寧願餓死也不改情操的人喝了,他們的本性也絕不會改變。 

    看來,貪之念,不在於泉,而在於人的心性。

      

      漫步遐思錄

    海涅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感恩蕭又萱小菩薩發心打字及校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