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智慧地行布施? 

 

     一般人見到貧窮病弱的人,心生惻隱,布施財物幫助對方脫離困境,此即慈悲心的展現。古諺云:「施比受有福」,佛法亦言:「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布施,在令他人歡喜的同時,自心亦捨離了慳貪的煩惱,是故心常喜樂;且常以布施廣結善緣,人們自然喜歡親近,現世即得善名遠播,人皆尊重的果報,未來更感無量福德。

 

  佛經上記載許多關於布施的功德利益。一日,佛陀弟子迦旃延尊者在河邊看到一位老婦人,因為衣食不飽、貧窮匱乏而哭泣。迦旃延尊者慈悲地對老婦人說:「富人前世布施修福而有富貴的福報;貧窮者所以貧窮,是前生慳貪不修布施。只要你能真誠布施修福,即能培植未來的福德!」老婦人聽後問迦旃延尊者:「我現在什麼東西都沒有,如何布施呢?」尊者告訴老婦人:「你就盛一缽清水給我吧!」於是老婦人盛了一缽清水,恭敬地供養迦旃延尊者,以此供養聖者功德,往生後得生忉利天。

 

  由此可知,布施最重要的是心念,以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行布施,盡力而為,乃至自己雖沒有布施財物的能力,見到他人布施,自己心生歡喜,隨喜讚歎他人的善行,亦能獲得良善的果報。

 

  為利益他人,布施自己心愛的財物,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善行。不過,慈悲行善的同時,也要運用智慧去觀察、辨別其善惡真偽,及了解布施層次的差異,才能更進一步發揮布施的利益與價值。

 

  佛陀時代有一位須達長者,如發現有貧苦無依的人,他立即給予財物濟助,所以獲得給孤獨長者(喻能救濟貧苦無依的人)的美譽。一日得遇佛陀,觀察佛陀所宣說的佛法,是世出世間最珍貴的智慧,能令人離苦得樂,心中非常感動。心想佛所宣說的法,能淨化人心,令眾生離苦得樂,永離煩惱得出世解脫,我應該想辦法讓佛陀的法義,弘揚到我的國家,讓更多人蒙受三寶的光明;於是將財物供養三寶,建立了祗洹精舍,做為佛陀弘法的主要場所,而在布施精舍的同時,其在天上七寶宮殿的福德亦已成就。

 

  須達長者透過觀察,智慧的判斷,從救濟貧困到供養三寶,使布施的錢財發揮最大的利益,因而能成就廣大的功德。所以行布施時除了慈悲也要有智慧,才能將布施的功德發揮到最大,如想布施給慈善救濟團體或貧苦的人,先觀察確定此舉能利益對方,而行布施。如果要想供養三寶,就布施給正法道場;透過智慧的觀察,真誠恭敬的布施,方能真正達到利益眾生的目的。

 

  本著慈悲心、清淨心幫助他人,令眾生歡喜,並能以智慧分辨,選擇真正對眾生有利益的方式行布施,如此未來必得無量福;更進一步若能不執著果報,只是本著濟拔眾生苦難的悲心,持續不斷地行布施,不僅現世快樂安穩、得眾人愛戴,未來必能成就智慧圓滿的佛果,得世出世間的究竟安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中五方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